【民俗資產】艋舺大拜拜:青山宮暗訪暨遶境

THE MERIT TIMES
文/尚智
字級
收藏文章
37觀看次
文/尚智

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二○一○年登錄為台北市民俗類文化資產。官方的評定基準有一項是「地方性」,強調民俗的形成與發展具地方特色,或與其他地區有顯著差異。本文想由此角度,解釋這項無形文化資產至今深具生命力的價值。

清代艋舺的漢人移民,以泉州府三邑人(即晉江、南安、惠安三縣)為主。青山宮主祀的靈安尊王,最初為惠安人的原鄉守護神,由於受到三邑人的支持,香火鼎盛,成為艋舺的四大廟門之一。由事前貼在遶境沿路告示的香條可見,觀音佛祖(艋舺龍山寺)、清水祖師(艋舺清水巖)、天上聖母(西門天后宮)的參與,呈現艋舺大廟之間的交陪關係,也反映青山宮在地方信仰的重要地位。

青山王祭,每年辦在農曆十月二十至二十二日,被稱為「艋舺大拜拜」,實際上早已跨出傳統的艋舺(今萬華)地區。按往例,第一天是加蚋仔(南萬華)的暗訪,第二天是西門町(北萬華)的暗訪,第三天是正日遶境。從這個廣闊的遶境範圍,顯示在地域上的象徵性。

青山宮在地方祭典的代表性提高,還有官方主導的歷史因素。市府在一九五○年代為了避免鋪張浪費,推動各行政區的統一祭典政策,龍山區與雙園區(兩者現已歸入萬華區)的統一祭典日期,均訂在農曆十月二十二日,等於官方為青山宮祭典的重要性背書。至今,艋舺青山宮的「青山王祭」,與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的「霞海城隍祭」、大龍峒保安宮的「保生大帝祭」,合稱為台北市的三大廟會,擴充了文化觀光的價值,也在現代社會增加其知名度。

青山王祭有一套向地方社會開放的參與機制,鼓勵眾人出錢出力。在農曆十月二十三日靈安尊王的祝壽典禮,擲筊選出來年值東的爐主、頭家,各需捐獻數十萬元至數萬元不等的金額,作為隔年的祭典經費。

另一方面,信徒會在遶境路線上搭建紅壇與擺設香案,迎接青山王的神駕。紅壇可分為台北式、南部式等類型,前者為鮮花或塑膠花裝飾的牌樓,後者為彩繪木板搭建的牌樓。這對艋舺與鄰近地區的角頭勢力而言,是一年一次難得公開展現實力的機會,往往積極參與,甚至加碼架設舞台、燃放鞭炮煙火等節目。

青山王的遶境隊伍,以傳統的三大軒社最為知名,義英社、鳳音社、義安社均成立於大正年間,已有悠久的百年歷史。此外,在青山宮八將團的編制之外,還有「將腳」的角色;即民眾因還願或自發因素為青山王服務,沿途從事向信徒分送鹹光餅等工作,跟隨隊伍走完全程。這群義務性質的「將腳」,頗受地方好評。

沿路看熱鬧的民眾,不只可向遶境隊伍討鹹光餅,被認為有保平安的功效,還可撿取神將行進時掉在地上的黃色高錢,這是信徒心中的神聖物件,家長們可拿回家給幼兒收驚。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