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今追昔】天水夫人:見證埔里族群交融

THE MERIT TIMES
文/謝貴文
字級
收藏文章
31觀看次
埔里義女廟供奉的天水夫人。圖/謝貴文
文/謝貴文

南投埔里位在台灣中心地帶,為群山環繞的盆地地形,內有廣大的平原,因而有「山城」、「綠湖」之稱。當地整體開發較晚,清中葉之前僅有埔社、眉社在此居住,兩社分屬布農族、泰雅族系統,為向官方歸化的「化番」,又與位在魚池鄉的頭社、水社、貓蘭社、沈鹿社,合稱為「水沙連六社」。

清朝將台灣納入版圖後,原採隔離漢番地界之政策,但隨著渡台漢人日多,土地需求亦日增,不得不逐步開放墾耕番地,進而造成許多平埔族的土地流失。漢人還將開墾範圍朝內山擴展,廣闊的埔里平原也成為覬覦的目標。

嘉慶十九年(一八一四),水沙連隘丁首黃林旺勾結民人陳大用、郭百年,假借已故生番土目名義,誘使官府發予墾照。郭氏率眾進入水社、沈鹿社開墾,但在埔社遭到抗拒。他佯稱罷墾,卻趁隙入社焚殺,奪取財產,甚至挖掘番塚,搜刮陪葬品,迫使埔番倉皇逃離。此事後為總兵武隆阿所知,諭令入墾佃民全數撤離,並處罰主謀者;然而埔番雖能重回家園,但已是元氣大傷。

郭百年事件後,埔社因身家財產遭受重大損失,加之時遭北部生番侵擾,亟思尋求外援來保全家園。

道光二年(一八二二)水社番親來訪,提及鄰近平埔族因土地被漢人侵占,也在尋找可長久的棲身之處。埔社以雙方血緣及文化相近,決定邀其前來埔里同居共墾。於是在中部各平埔番社的集體遷入下,改變了此地的人口生態,平埔族成為最大的族群,埔、眉社則日益衰微。

而漢人雖被禁絕於埔里之外,但仍有單身者透過入贅婚,為平埔族義務工作,而後取得土地;亦有人藉由改從番俗與番名,獲准在此居住及經商。光緒元年(一八七五)清廷推行「開山撫番」政策,解除番界禁例,設立埔里社廳,吸引大批漢人進入開墾,加速平埔族的漢化,終使其消失於這片土地。

這段埔里地區的族群交融歷程,正反映在茄苳腳的義女廟。

該廟供奉天水夫人,相傳其為水社番女,嫁漢人杜天賜為妻,俗以「天賜嬸」稱之。她古道熱腸、行俠仗義,不僅出面牽線斡旋,使平埔族得以遷入埔里,且聯合周邊各社對抗來犯生番,保衛家園。此外,她還協調平埔族與漢人訂約交易,並自願充當人質,確保雙方誠信無欺;但由於漢人迷路延遲交貨,平埔族以為受騙,怒將她斬首,事後才發現誤殺,懊悔不已。

清末埔里士紳羅金水、王明誥追念「天賜嬸」之功,建廟奉其為開山始祖,至今仍香火不輟,除見證先人篳路藍縷的開發軌跡,亦提醒各族群應平等互利、和諧共生。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