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風華】杭州南宋御街

THE MERIT TIMES
文/謝貴文
字級
收藏文章
31觀看次
南宋御街保留了杭州歷史記憶與文化底蘊。圖/謝貴文
文/謝貴文

南宋定都杭州(時稱「臨安」),使這座城市躍居全國之首,亦成為亞洲經濟文化的交流中心,更曾是世界人口最多的都城。雖然歷經改朝換代,早已風華不再,但市區內更新再生的「南宋御街」,仍保留下歷史記憶與文化底蘊。

南宋御街是供皇帝通行、貫穿京城南北的大道,長約一萬三千五百公尺,又稱「十里天街」。南起皇宮北邊的和寧門外,北至皇帝一年四次祭祀的景靈宮,由數萬幅寬石板鋪設而成,寬敞而大氣。整座都城以該街為中軸線,規畫城區基本結構與街坊分布格局,周邊除有各級官署外,尚有數萬家商鋪,兼具政治與商業中心。

整條御街分為三段,南段由和寧門至朝天門(今稱「鼓樓」),因緊鄰皇宮與中樞官衙,周圍多為皇親國戚、達官顯貴,消費能力強,店鋪以金銀首飾及各種高級奢侈品為主。中段由羊壩頭至官巷口,屬「大而全」的商業鬧市,諸行百市、大小鋪席,應有盡有。北段則自眾安橋至觀橋一帶,有太學、武學及貢院,又是京師最大的娛樂場所北瓦及書市、酒樓、茶肆的集中地,日夜人聲不息。

自南宋之後,杭州盛況不再,南宋御街也衰落破敗。二○○七年展開該街南段的整治計畫,規畫原則是盡量保留所有建築,保護歷史的真實性,不新建任何仿古建築,並且留下相當數量的民居,延續歷史地區的生活氛圍,以人及其日常生活作為街區的活力基礎。整個改造修建歷經兩年,於二○○九年九月底重新對外開放。

再生的南宋御街體現原始「路河網格」的空間格局,道路中間為昔日皇帝專用的御道,兩側為市井買賣的行道,其間以御溝隔開,溝內有荷花等水生植物,行道則種有柳、槐、榆等樹木,溝水依地勢自然流動,以水聲導引人潮進入。街上還設置十餘處大小不一的靜水水面與配合表現南宋文化的雕塑,讓流動人群在此停駐欣賞,將動靜交融轉化。

御街兩旁已無南宋建物,但有大量的明清與近代建築,如傳統構造的鳳山水城門、鼓樓、胡慶餘堂,以及西洋樣式的銀行、教堂、綢莊布店等。雖然這些建築風格不一、新舊夾雜,但都盡量保存原貌,僅在內部加以整治,賦予新的功能,兼顧歷史生態及創意活力。街區引進的商家包括傳統老字號與中外近現代名牌,以此活化古琴藝術、銅雕技藝、官窯燒製、中藥文化、毛筆製作等在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增添文化的厚度。

現今南宋御街與鄰近的河坊街、吳山及西湖,構成杭州最具特色的景區,不僅使當地重現繁榮商機,也讓人看見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產業的完美融合。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