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趣聞】開放出國觀光四十四年

THE MERIT TIMES
文/王文隆
字級
收藏文章
76觀看次
文/王文隆

因為疫情影響,國門關閉了好一陣子,無論是國人要出境,或是外國人與陸港澳民眾要入境,都因疫情管控的必要進出受到自由。雖說國內仍不乏景致優美的地方,但出國旅遊總還是許多人的嚮往,這從前陣子入出境管理局申辦護照準備出國的洶湧人朝也可見得。

雖說目前國人旅遊得益於我國護照免簽國的大幅增加,以及航班、航點的密集,成了相當便利的選擇,但實際上,政府開放國人自由觀光也不過是四十餘年光景。說到這,就得回到一九七○年代末期。

光復初年,台灣經濟尚未發達,為謀外匯積累、國家安全和管理方便,僅開放部分友好國家的國民來台旅行,卻未開放一般國人出國自由觀光。出入境管制在國安的考量下,初期由國防部所屬的台灣省警備總部負責,直到一九七二年才改由警政署入出境管理局負責。

國人如要出國,就必須持因公派出的公務護照,或是外交人員特有的外交護照;即使是留學,也得通過國家舉辦的留學考試才能負笈出國,無論公費或是自費。爾後,為了發展海外商務的需要以及海外探親的人道需求,政府也同意國人得以商務、探親名義申請出境。

層層限制下,有些國人為一睹海外風光,不惜虛設行號,以公務、商務等名義出國,或是透過旅行業者在灰色地帶間代辦。

台灣經濟在上世紀六○年代末至七○年代初快速增長,不僅被稱為「亞洲四小龍」,甚至以「台灣錢淹腳目」來形容經濟的繁盛。富裕的民生使得外匯管制相對放寬,也不再擔憂外匯不足,反而是國家的外匯存底不斷創下新高。

然而,這段期間卻也是我國外交最為困頓的時刻。

從一九七○年與加拿大、義大利斷交後,接著一九七一年被迫退出聯合國、一九七二年與日本斷交,再到一九七九年與美國斷交。我們這個「亞細亞的孤兒」,在無法與其他國家維持官方關係的情況下,一則仰賴崁入國際產業鏈的機會,成為國際間重要的加工出口基地;一則寄望推動國民外交,透過民間友誼的緊密連結,推升國際曝光度,這才使得國民自由出國觀光成為可能。

為因應需求,不僅在台北近郊的桃園縣大園鄉修建了中正國際機場,推升航運的吞吐,一九七八年十一月,行政院院會也同意將觀光列為核准出國事由,亦即除了商務、探親跟留學之外,國民終於能大大方方地出國去玩。

同年十二月,政府公告〈國民申請出國觀光規則〉,除了十六到三十歲未服兵役的役男及後備軍人之外,所有國人都能以觀光名義申請出國;但每年以兩次為限,每年出國觀光時間不得超過三個月,且僅能前往自由國家旅行,不得前往共產國家觀光;具公教人員身分者,尚須經服務機關核轉辦理。政治上的「鐵幕」,依舊為台灣旅遊設下無形的限制。

國人的出國人次,在一九八○年還不到五十萬人次,到了一九八七年突破一百萬人次,並於短短八年後的一九九五年突破五百萬人次。之後年年穩定成長,在二○一二年飆破一千萬人次,二○一九年更創下一千七百一十萬人次的新高。只可惜後來因為新冠疫情的干擾,把這個成長趨勢打亂了。

從寥寥可數到幾乎人人都能出國,也不過四十多年的光景,從中也可見台灣政治經濟局面在這短短數十年的巨變。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