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藥治多癌?跨癌別特定基因「對症」成關鍵

THE MERIT TIMES
陳玲芳
字級
收藏文章
66觀看次
癌症精準治療不僅要看器官,加測是否有跨癌別特定基因,成為醫學新趨勢。左起為何肇基教授、張文震理事長與吳教恩醫師。圖/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癌症治療不只看器官,揪出不常見於該器官的基因變異,才能找出最精準治療!以肺癌為例,台灣肺癌是發生率和死亡率雙冠的「新癌王」,也是標靶藥物與精準治療發展較早且較成熟的癌別,但臨床發現,有一群病友過去僅有化療可用、預後差,隨著基因檢測的進步,才發現是一些比較不常見,但可能發生在多種癌症的基因變異。

隨著醫藥進步,健保陸續給付肺癌使用跨癌別特定基因變異的對應標靶藥物,加上即將給付的NGS(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不僅在肺癌有精準治療,也可望成為更多癌別病友的希望,找出更多精準治療的選擇。

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張文震表示,傳統的癌症分類是以癌症原發部位、血液或細胞組織命名,治療也以原發部位癌別為處方用藥的基礎。然而,近年醫學發現不同癌別,也可能發現相同的基因突變,即為「跨癌別特定基因」,病友只要經基因檢測,確認有特定基因突變,舉例如高腫瘤突變負荷量(TMB-H)、RET融合基因或突變基因、BRAF突變、NTRK融合基因等,就有機會「不論癌別」、使用相同的藥物治療。

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吳教恩進一步說明,癌症精準醫療觀念不斷進步,不但強調個人化治療的「同病異治」,近年跨癌別特定基因對應藥物的研發,包括口服單一標靶、兩種標靶藥物等,也開啟「異病同治」的新時代。研究顯示,跨癌別特定基因變異的癌症病友,採用對應藥物的治療反應率明顯增加,以BRAF基因變異對應的標靶藥為例,對肺癌、甲狀腺癌、腦瘤等實體癌症都能延長疾病控制的時間。

台大醫院內科部教授何肇基表示,以台灣第一大癌症的肺癌為例,每年新增超過1萬6千名患者,其中約9成屬於「非小細胞」肺癌。肺癌治療需先檢測是否有特定的驅動基因變異,再給予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以達精準治療之效。

根據《2022台灣晚期肺癌藥物治療共識》,非小細胞肺癌常見EGFR、ALK、ROS1、EGFR Exon 20、KRAS、MET、BRAF、NTRK與RET等9大驅動基因,其中最後3種基因突變是肺癌中的「罕癌」,比例僅占1-2%左右,幸運的是,這些基因已有被核准用於多種癌症的標靶藥物被研發出來。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