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人的台北:轉運站」特展 一探城市底層生活樣貌

THE MERIT TIMES
曹麗蕙
字級
收藏文章
111觀看次
台北當代藝術館即日起推出「貧窮人的台北:轉運站」展覽,圖中桌上為作品〈身體的度假小島〉、牆面為作品〈一起走修復之路〉。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台北是一座移民城市,許多人期待台北能夠應許他們一個「轉運」的機會,但在這座城市耀眼的光芒背後,卻也隱藏著鮮為人知的底層生活現實。台北當代藝術館即日起推出「貧窮人的台北:轉運站」展覽,以「轉運站」為題,不僅涵蓋公共運輸交匯處的概念,同時寓意對於生活轉運的期望。13組藝術家和團體創作的8組作品,也以藝術形式呈現城市中被邊緣化群體的生命情境。展期至6月16日。

〈什麼風把你吹來的〉,是劉于瑄、劉怡萱、李翊綺、李昀庭與人生百味團隊共同製作。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展覽由向貧窮者學習行動聯盟(窮學盟)與朱剛勇共同策畫。朱剛勇表示,窮學盟與聯盟成員包含:貧窮經驗者、19個非政府組織(NGO)、藝術家和社會學學者,每年透過展覽、劇場和公民論壇等,促進社會大眾與經驗者的交流與對話,打破貧窮汙名,共同勾勒出一個更包容的台北。「這次展覽嘗試重新解構人們來到城市的敘事,透過三個子題:陳述人移動至城市的歷程、在城市的遭遇,以及主體的心聲,還原那些常被媒體和輿論貼上『不努力』、『沒希望』標籤人們的立體多元樣貌。」

〈身體的度假小島〉是夢想城鄉陪伴許多貧窮經驗者一起將身體輪廓製成一座度假島嶼,用創作許願、用眼睛在彼此的島嶼上旅遊。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身體的度假小島〉是夢想城鄉陪伴許多貧窮經驗者一起將身體輪廓製成一座度假島嶼,用創作許願、用眼睛在彼此的島嶼上旅遊。

唐佐欣、樂窩協會與都會區原住民在美術館中搭建的工寮裝置作品〈家有兩個名字〉,放置錄像、物件、共創勞作等展品,陳述都市原住民的生命經驗。

工寮裝置作品〈家有兩個名字〉,放置錄像、物件、共創勞作等展品,陳述都市原住民的生命經驗。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蜿蜒在展間廊道上長約900公分的長櫃組成的作品〈什麼風把你吹來的〉,是劉于瑄、劉怡萱、李翊綺、李昀庭與人生百味團隊共同製作,每格抽屜依年代時序擺放的文字,是各時代來到台北的貧窮經驗者自述分享,讓觀眾從另一種視野拼湊出這座城市的樣貌。

〈什麼風把你吹來的〉每格抽屜依年代時序擺放的文字,是各時代來到台北的貧窮經驗者自述分享。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

在當代館戶外廣場中,置放一座被擴增欄杆數量的長椅,明顯異於一般公眾友善休憩的街道傢俱,是張羽儀〈友善的椅子〉計畫創作,刻意以強烈違和感的裝置手法,將這樣的景觀議題化,提醒公共空間中對於無家者排除的現況。

在當代館戶外廣場中,置放一座被擴增欄杆數量的長椅,張羽儀〈友善的椅子〉計畫創作,刻意以強烈違和感的裝置手法,提醒公共空間中對於無家者排除的現況。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

循著展間精油香味的牽引,一座座陶製人偶的擴香器,是社區實踐協會與黃妙貞、張璞,帶領著脆弱家庭的母親們的共同創作作品〈郁郁青青〉,透過捏製創作的過程,暫時忘卻媽媽的生活角色,自由地傾訴自我的情感。

一座座陶製人偶的擴香器,是社區實踐協會與黃妙貞、張璞,帶領著脆弱家庭的母親們的共同創作作品〈郁郁青青〉。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當代館館長駱麗指出,台北轉運站與當代館步行距離僅10分鐘,匯聚了無數來自不同背景,追求夢想或尋求更好生活的勞工與異國移工。「雖然台灣社會標榜多元與平權,但對於那些處於都市底層的弱勢族群,社會仍存有偏見和歧視。透過這次展覽,希望透過街頭的真實生命故事與藝術創作詮釋,消弭那些刻版印象,讓這座美術館能成為一個溫柔包容的場域,讓更多族群與觀眾能夠在這裡找到共鳴和認同。」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