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怎麼命名 「艾維尼」2018年就出現過

THE MERIT TIMES
字級
收藏文章
1436觀看次
首颱「艾維尼」26日上午8時生成。颱風取名方式,是由世界氣象組織鄰近西北太平洋的14個會員國或地區提供而來。圖/尤聰光

【本報台北訊】首颱「艾維尼」今(26)日上午8時生成,中央氣象署臉書粉專「報天氣 - 中央氣象署」表示,「艾維尼」(Ewiniar),是密克羅尼西亞「暴風雨神」的意思,然後也離台灣遠遠的,基本上對台灣天氣沒有直接影響,只有明天到29日會間接帶來「長浪」的現象,北海岸、東半部及恆春半島、蘭嶼綠島沿海活動要注意。

颱風的名字是怎麼來的?氣象署表示,颱風的名字五花八門,有些是動植物、有些是地名、神話人物、甚至星座等。這些名字是由世界氣象組織鄰近西北太平洋的14個會員國或地區,每個會員分別提供10個名字,然後集合而成,所以總共彙整成一份有140個名字的總表。

首颱「艾維尼」26日上午8時生成。路徑潛勢預報。圖/中央氣象署提供

氣象署表示,每當西北太平洋有颱風形成,就會按照名稱表依序取用,成為新颱風的名字。依據順序,去年的最後一個颱風是「鯉魚」,所以今年的第一號颱風,就是「鯉魚」的下一家「艾維尼」。

此外,西北太平洋一年平均約有25至26個颱風形成,因此命名列表大約5至6年會用完一輪,就會再重新輪一次,所以2018年也曾出現過名叫「艾維尼」的颱風。

當有些颱風為一些地方帶來重大災情,就有可能被永久除名,不再使用,它留下的空缺,就會有新的名字補上去,因此每年還是會出現幾個嶄新登場的名字。

此外,氣象署說,1至4月平均會有1.5個颱風生成,氣候正常值範圍為1月9日至4月30日之間,最晚首颱生成日期是1998年7月9日妮蔻兒颱風,「艾維尼」不是最慢的,而最早的首颱是2019年1月1日的帕布颱風。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