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探究】 唐宋古文運動的真精神

THE MERIT TIMES
文/許從聖
字級
收藏文章
31觀看次
文/許從聖

古文運動始自唐代韓愈、柳宗元,而「文以明道」或「文以載道」,是古文運動最重要的主張。道,以儒學講求仁愛孝悌的「人倫之道」為實質內容。古文的任務,就在以簡明的形式,傳達「人倫之道」的根本精神。

先以韓愈〈原道〉為例,此文對「道」有明確定義:「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意思是說,「道」就是具體實踐孔孟的仁義與人倫之道。〈原道〉更舉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文化聖王之行事,作為人倫之道的歷史實證;再以《詩》、《書》、《易》、《春秋》的「先王之道」,主張「文」與「道」應合而為一,成為人之立身、言行準則。

然至北宋,文與道各自的蘊涵與關係,另有不同的立場與解釋。最具代表性的觀點應屬理學家。如程頤主張「作文害道」,將「文」的範圍限定在六朝之駢文,其多為無病呻吟,非關天人性命道理的虛說。所以程頤以作文為「玩物喪志」,將「文」理解為如俳優消遣的「物品」。但同時期仍有與程頤立場截然不同者,如蘇軾。

以蘇軾〈文說〉為例,此文不僅明確主張,「文」與「道」為相互依存的關係,且就創作經驗觀,「文」涉及超越言說的自然與藝術審美境界,「通脫透達」便是「文」的至高表現形式,比具特定政教意義的「道」內涵更廣而深。故〈文說〉主張:「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蘇軾的意思是說,文的真正意涵,非如理學家所認為,只是「道之枝葉」(朱熹之語);為文更非「玩物喪志」,只是虛耗生命或冗贅無實用的辭章遊戲。相反地,「文」的內容涵括各樣主題、體裁、學說(「萬斛泉源」),應多方涉獵與學習,不當以自我中心先入為主,畫地自限;「文」的表現形式更是變化多端,無可限定(「隨物賦形」),具各種可能性。

因此,「道」的內涵不僅只有儒家的政教或實用之道,更是貫通創作者整體生命體驗,幾近人與天地合而為一、行止自如的藝術審美境界(「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

綜上所述,應可確認,唐宋古文的精蘊,不僅非理學家所謂「為文害道」,而是包含對文、道關係的寬容理解。「文」的內容與「道」的表現形式,也是多元而開放的,並非只是制式宣揚儒家人倫政教的代言品。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