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雜談】文人遺老家國情深

THE MERIT TIMES
文/許從聖
字級
收藏文章
29觀看次
文/許從聖

就中國歷史發展軸線觀,明末清初之文學、思想、政治、社會以至價值觀,可謂遭逢天崩地解之劇變。知識分子面對改朝換代、家國易主之際,內心的迷茫與焦慮往往體現於文學創作,也從中透露出這些文人遺老的心靈圖景與幽微情思。

首先,將對時代、異族政權的控訴藏於經典注釋中。此處可以文人錢謙益為證。

錢謙益身為萬曆時期進士,更是明清之際詩文領袖。然而當清政權亡明後,他並未如一些士大夫、庶民、女子選擇以身殉國,也不像反清義士陳子龍那樣起身抗清,更未如屈大均逃禪而歸隱山林,而是選擇短暫出仕清朝。

在錢謙益的詩文中,時可發現,他對自己不得已仕清而為「貳臣」的辯解與痛悔。如《投筆集》中,便有〈金陵秋興八首次草堂韻己亥七月初一作〉共十三疊,皆次韻杜甫〈秋興八首〉,又稱〈後秋興〉。詩中寫下他參與復明運動的盼望、疑懼,到敗局已成的憾恨與悲慟。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錢謙益通過箋注杜詩,深入討論「詩史」的真實意義,並提出「以詩為史」、「以詩補史」的主張,也寄寓著面對改朝易代之怨離心境,故未嘗不可視為對自己生命的贖愆之作。

其次,通過直書其事真實記載易代變革之心境。

在考察明末清初文學作品時,除了詩文與詞賦等文體外,亦可將目光聚焦於民間生活的紀實傳錄文獻。經由明末清初時期的日記、書信、傳記、自傳等,觀察身世異代之文人,如何深刻描寫自我生命經歷絕望、粉碎到重組的艱難歷程。

例如,王秀楚的《揚州十日記》、葉紹袁的《甲行日注》、李玉的《萬里圓》,以及《七峰遺編》記述清兵屠殺常熟百姓之惡行,皆真實反映了明末清初之際文人的心境實錄。

最後,乃是由「物景」之觀抒發滄桑之感,慨嘆改朝易代的創傷記憶。

從明末清初文人的創作,可由其描寫某地景、場所、風物的感受,發現這些文人身為遺民的飄零心境,與難以平復的時代創傷。如王士禎〈冶春絕句〉詩中有「梅花嶺畔青青草」一句,意思是說:梅花嶺上,原有名將史可法的衣冠塚可供觀瞻,但經歷戰亂後已泯滅無存,青青芳草地成了一片被掩蓋、壓抑的記憶。

又例如黃宗羲的《思舊錄》,描寫明代民間百姓生活的特殊習癖、韻事、雋語的片段記憶;或是張岱於《陶庵夢憶》中,描寫揚州之繁華、西湖之勝景,邀請讀者同溫尚未改朝易代時之舊夢,也期望藉此重現與再造,抗拒現世之壓迫與失落。

無論藉由詩文創作、日記隨筆、民間戲曲,甚至對生活物景之追憶,都可見明清遺老真實生命之面貌,也對歷史文化有更深層的體悟與反省。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