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家三代與絳州澄泥硯

THE MERIT TIMES
文/記者王皓、魏飈
字級
收藏文章
29觀看次
絳州澄泥硯生產基地,藺霄鱗(右)在澄清過濾。圖/新華社
藺霄鱗檢查澄泥硯是否有瑕疵。圖/新華社
藺霄鱗展示自己設計的「星辰大海」主題澄泥硯。圖/新華社
在絳州澄泥硯生產基地,藺濤(左)指導兒子藺霄鱗處理澄泥硯雕刻的細節。圖/新華社
藺霄鱗和父親藺濤(右)交流澄泥硯選泥心得。圖/新華社
新絳縣絳州澄泥硯文化園內拍攝的澄泥硯。圖/新華社
藺霄鱗仔細審視選泥。圖/新華社
文/記者王皓、魏飈

中國四大名硯中,其他三大名硯都是用石頭製成,唯獨澄泥硯用泥燒製而成。貯水不涸、歷寒不冰、發墨甚速、不損筆毫,一方小小的澄泥硯要經歷怎樣的焠鍊,才能成為經典?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山西絳州澄泥硯製作技藝在歷史上曾一度失傳。如今,在一代代匠人矢志傳承和創新中,千年名硯「淬火新生」。

沉澱成就完美硯台

選泥、採泥、澄清、過濾、陳腐、做坯、陰乾、雕刻、打磨、燒製、精修,十餘道主要工序,歷時近一年,成品率卻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光看到這一組數據,就會讓許多初學者望而卻步。然而,有的匠人為了重拾這份技藝,堅守了三十多年。

五十五歲的藺濤,家住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是絳州澄泥硯製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一九八六年師範畢業後,藺濤跟隨父親藺永茂一起蒐集、整理澄泥硯相關資料,做實驗。「從設計圖紙、配方配料、雕塑雕刻到窯爐設計、燒製等,每一道工序我們都動手實踐。」他說。

澄泥硯與端硯、歙硯、洮硯,並稱為中國四大名硯,澄泥硯製作技藝孕於秦漢,興於唐,盛於宋,明代時已爐火純青,於明末清初時失傳。

經過近十年的潛心研究,藺濤和父親漸漸掌握了各道工序的技術要領,才把這一失傳技藝逐步整理出來。二○○八年,絳州澄泥硯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製作澄泥硯的泥土來自汾河兩岸,但不是所有的泥都能製作澄泥硯,所以要不斷地選泥、採泥。泥採回來後要澄清、過濾,隨後的工序叫作「陳腐」,至少需要經過六個月的時間。藺濤說,接下來開始做坯,做好坯以後,需要三到四個月的時間陰乾。

製作澄泥硯的核心技術是燒製。絳州澄泥硯運用古法柴燒,窯內溫度可達到攝氏一千度,燒製過程中,硯台的密度也不斷提高,可接近花崗岩的密度。

藺濤說,硯台燒製過程中,窯內溫度控制以及不可預測的天氣變化,都決定著澄泥硯最終的品質。有的硯台在燒製過程中,會有自然形成的花紋,獨一無二,非常漂亮,但更多的是殘次品。

起初,澄泥硯的燒製成品率很低,只有百分之四左右。經過二十多年的不斷探索,目前成品率已提高到百分之三十左右,但精品率仍不到百分之八。「所以說,要燒製一塊完美無瑕的硯台,可謂難上加難。」藺濤說。

創新走入年輕視野

在新絳縣光村絳州澄泥硯生產基地,「九○後」藺霄麟正在研製一套精巧靈動的硯台。他告訴記者,這組澄泥硯作品叫作「星辰大海」,設計運用的水紋元素代表大海和波濤洶湧的夢想,星辰採用北斗七星圍繞北極星輪回旋轉的設計,寓意在追夢拚搏的同時,要記得那個陪伴在你身旁的他(她)。

出生在製硯家庭的藺霄麟,受到爺爺和父親的影響,從小痴迷於澄泥硯所散發出的歷史墨香。藺濤希望澄泥硯技藝能夠不斷出新出彩,將兒子藺霄麟送去國外求學,拓寬眼界,博採眾長。

留學歸來後,藺霄麟大膽創新,採取調整窯溫及窯內氛圍,使澄泥硯的顏色從原來的三種增加到八種,並在設計上注入更多青春元素,創新出多種受到年輕人喜愛的「時尚硯台」。他還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通過開網店、直播等,讓澄泥硯走入更多年輕人視野。

為硯台注入文化,與時俱進,實時更新,絳州澄泥硯在不斷進步。今年春節前,藺濤和藺霄麟設計研製「揚眉『兔』氣」、「大展宏『兔』」等十五種兔年系列絳州澄泥硯,栩栩如生,祈福兔年國泰民安。

獨立操作需3到5年

10年成就一名雕工

自一九八六年藺濤與父親成立山西省新絳縣絳州澄泥硯研製所以來,已經自主開發了數十個系列、上千個澄泥硯品種。藺濤介紹說,古代的硯台總體來說造型和設計都比較簡單。為了能夠讓這一傳統技藝走進大眾視野,近年來他們對澄泥硯的造型進行創新,有取材於歷史人物的「精忠報國硯」、「關公夜讀春秋硯」,以祈福納祥為主題的「壽比南山硯」、「子孫萬代硯」,以大型紀念活動為主題的「奧運硯」、「鳥巢硯」,以紅色為主題的「井岡山硯」、「寶塔山硯」等。

每道程序至關重要

談到未來的發展,藺濤說,非遺發展最主要的是傳承,核心任務就是人才的培養,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當前,絳州澄泥硯研製所的員工年齡大多在三十歲到四十五歲之間。「他們之中很多人都是初中畢業後便開始跟著我學習製作澄泥硯,到目前已經有二十多年時間了,不少人已經是這個行業裡的佼佼者。」

張迎利是跟隨藺濤多年的徒弟。他說,澄泥硯製作流程中,每一道程序都至關重要,「僅雕刻這一步,想要獨立操作需三到五年,做十年以上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雕工」。

藺濤還提出了「非遺技藝進校園」的建議,以校企合作來搭建平台,以就業為導向分期分批在高職院校開設非遺相關專業。將非遺作為專業學科,讓在校學生學習相關知識,建立非遺理論和研學體系。

非遺之旅盡在一園

位於新絳縣縣城西北的絳州澄泥硯文化園即將完成建設。走進園內,可以看到澄泥硯、雲雕、木版年畫、石雕、玉雕、宮燈、麵塑等二十餘種非遺技藝項目的展示與銷售。在當地政府部門的指導下,這個文化園目前已經入駐三十二家傳統非遺企業、個人獨資企業、個體戶等,幫助來訪人員一站式了解當地非遺文化。

「非遺之旅,盡在一園。」新絳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吳宏偉介紹,文化園建成後具備多項功能,既是絳州澄泥硯等各種非遺項目和特色文化的展銷窗口,也是以國家級非遺為龍頭、帶動其他非遺項目的產業園區,並可作為非遺的生產性保護基地、非遺傳承人的培訓基地和文化創意基地。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