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翡翠燒賣緣壽邁

THE MERIT TIMES
文/朱振藩
字級
收藏文章
27觀看次
文/朱振藩

散文大家朱自清的〈說揚州〉,寫得很有意思,他認為揚州的小籠點心,最可口者為「菜燒賣」,「菜選那嫩的,剁成泥,加一點兒糖一點兒油,蒸得白生生的,熱騰騰的,到口鬆鬆地化去,留下一點兒餘味。」

而這款菜燒賣,即是「翡翠燒賣」。

據食家唐魯孫在《酸甜苦辣鹹》一書寫道:「『千層油糕』、『翡翠燒賣』,就是光緒末年,有個叫高乃超的福州人,來到揚州教場開一個『可可居』,以賣『千層油糕』、『翡翠燒賣』馳名遠近。後來茶館紛紛仿效,久而久之,反倒成為揚州點心了。」

另,董玉書《蕪城懷舊錄》云:「高乃超,閩人,背傴僂,人以高駝稱之,初來揚,設於教場『小玲瓏素食館』故址,名『可可居』,以小籠點心及油糕名於時,蓋首創也。」

其實,「壽邁」諧音「燒賣」,為福建對燒賣的美稱,常充當壽宴時的點心,它和壽桃一樣,皆寓吉祥之意。《清稗類鈔》云:「燒賣,亦以麵為之,上開口有襞積,形略如荷包……蒸之即熟。」

燒賣南北皆有,各地同列美食。其稱謂亦多樣,如壽邁、燒梅、稍梅、宵賣、紗帽、稍麥等是。

最早見於宋元時期的〈快嘴李翠蓮記〉,她誇耀其手藝,說:「燒賣、匾食有何難?三湯兩割我也會。」到了元代,依朝鮮人《朴事通》的記載:元代大都(北京)午門外的飯店出售「素酸餡稍麥」。文中有兩段注文:「以麥麵做成薄片,包肉蒸熟,與湯食之,方言謂之稍麥,麥亦作賣」;「以麵作皮,以肉為餡,當頂作為花蕊,方言謂之稍麥。」

燒賣雖是麵皮裹餡,但頂上露口,其外皮可摺成春桃花、夏石榴、秋菊花、冬梅花等四季不同的花形。清代北京曾有「椿樹餃子對桃花燒賣」的對子(見《欽定日下舊聞考‧點綴四》)。餡料也依成春、夏、秋、冬時令做成不同原料,還可按喜好分素、葷餡,亦能葷素混合;口味上,可鹹可甜,也可兩者混合。

基本上,燒賣製作在技藝上較包子為高,皮要薄、餡要足、花要美。故俗謂:「燒賣好吃難和麵,皮薄挑餡難打花。」

福建做的燒賣,麵皮最為關鍵,有別於他處的做法。其製作要領為:麵粉加入雞蛋先行拌勻,和水揉透,餳成長條,切成劑子,將劑子蘸些薯粉,擀成燒賣皮,用薯粉拍皮坯,使其不黏。如此做成的燒賣,蒸熟後呈透明感,食時筋嫩柔香,口感出奇地好。

福建各地製作燒賣,餡料多樣而細,主要為三鮮、三絲(筍絲、菇絲、粉絲)、三丁(肉丁、菇丁、胡蘿蔔丁)等。

我甚愛「糯米素菜燒賣」,名中雖有素菜,其實不是純素,製作相當費工,其素料有多種,如蔬菜泥、胡蘿蔔絲等,做成石榴狀,墊荷葉而蒸,熟後白中透綠,口味甜鹹搭配,嫩滑馨香適口。通常壽宴現蹤,為博得好彩頭,糯米粒如團,菜泥綠如祿,蘸些醋入口,軟酸味綿長,諧音而成:子孫滿堂,福祿綿長。寓意非凡,滿堂盡歡。

此壽邁的皮,不一定用麵粉,亦會用芋頭、薯粉,福建寧化尤知名,以蔥、筍、香菇、肉丁、蘿蔔作餡,熟後灑上麻油、醬油,趁熱取食。皮嫩而外,芋香、素鮮融合,別有一番滋味。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