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周記】阻力也是助力

THE MERIT TIMES
文/張孜寧
字級
收藏文章
24觀看次
文/張孜寧

為了改善自己骨盆前傾造成的腰痠背痛以及長短腳、髖關節疼痛等生理問題,我從今年五月開始,很認真也很有毅力地開始練習瑜伽。隨著練習的時間拉長,調節呼吸更順暢,動作難度愈來愈高,身體柔軟度也開始有顯著改變。

因為有了成效、有了信心,我開始增加其他運動強度,希望能增加核心肌群的力度,因此開始尋求我那些專業運動員朋友的建議,除了有氧運動之外,也增加部分時間的阻力訓練。

運動上的阻力訓練主要是為了增加肌肉量,也同時拉升肌肉能夠負重的力量,透過肌肉損傷再修復,一次次建立起更強壯的肌肉群,簡單說,就是增加身體的力氣!而常見的阻力訓練就是像健身房裡那些負重器材的訓練,對向來手無縛雞之力的我來說,實在不是我的運動強項,著實苦著臉練了好些日子才上手。

我原本排斥這些「練肌肉」的運動項目,直到某天在做棒式健身時,突然聯想到今年暑假與一位媽媽朋友的對話──當時我們正帶著孩子在海島野營,因為環境之克難,讓我們的孩子瞬間長大,不但在短短數日內就克服蚊蟲叮咬、水母蜇咬的不適,也迅速適應野營時幾近原始的生活環境。

我們兩個媽媽非常訝異於孩子可以這麼快走出舒適圈的同時,也一直在揣想著另一位因為聽到要「野營、海泳」就拒絕此趟行程的固著型孩子,他怕水也怕髒。我們想著,如果他的父母不總是順著他的喜好來安排家庭生活,甚至刻意安排一些挑戰孩子習慣的活動,並耐心陪伴在側,讓孩子知道有父母、好友甚至很多可信任的人陪他一起面對挑戰,是不是有那麼一點點的可能,讓這個性固著的孩子也有挪移的機會──當然,也有另一種可能是,因為這種野外度假模式實在太具挑戰性,反而讓這孩子嚇得更往後退,斷絕往後水上活動的嘗試機會。

話說回來,兒時運動神經頗弱的我,所有的運動經驗卻是一直都是在「被推一把」的情況下開始的,讓我堅信偶爾不經意的「推一把」,是讓孩子衝破那道無形障礙的關鍵助力;雖然現在主流教育講求「適性發展」,倘若師長常觀察孩子,便能抓到那個化阻力為助力的關鍵時刻,偶爾不順從孩子原本的性向,也許能找到更多發展的可能。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