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周記】讓孩子 從犯錯中學習

THE MERIT TIMES
文/張孜寧
字級
收藏文章
33觀看次
文/張孜寧

過去在學習幼兒教育時,學過一個概念──大人的言行舉止必須一致,否則孩子接收到的會是混亂或錯誤的訊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打是情、罵是愛」的教養習慣。打罵或威脅、嚴懲教育下的孩子,感受到的只會是痛苦而不是愛,「打在兒身、痛在娘心」是經過人生歷練後的進階情感,對於幼兒甚至是青少年,都是難以理解的情感層面。

就在上周,朋友因為兒子在校闖禍的事情對我吐苦水,大致緣由是因兒子的一句玩笑話,後續衍生出可能朝向霸凌通報發展,這些意料之外的劇情,讓孩子有些不知所措。於是,一開始不但隱瞞師長,也跟家人說謊,東窗事發後,朋友夫妻倆口徑一致,決定要剝奪孩子玩電玩的時間,以示警告與懲罰,希望孩子可以從中學到教訓。

我原本只是單純地聆聽,但當我聽到朋友決定用剝奪孩子休閒樂趣當做懲罰時,忍不住開口:「不論是欺騙師長,或是對同學做了不適當的行為,這些事跟不能玩電玩,有什麼關係?」一如我預料,朋友沒有正面回應,只打轉在「總要給他懲罰,他才能學到教訓啊!」相信很多師長也或多或少有這些經歷,有時針對不同個性的孩子還得想各種不同的懲罰方式。

從孩子還是學步兒開始,我即採取「一切讓它發生、一切讓孩子經驗」的自學教育。這裡的「自學」指的是孩子自己會習得經驗,這些比身邊大人苦口婆心地說教還有效百倍!以朋友兒子為例,事件發展至此,即便學校不罰、家長不罵,超展開的事件本身就已讓他嚇得不敢再亂開玩笑了。師長們又何須多加嚴懲,反而造成孩子日後畏首畏尾、說謊隱瞞的後遺症。

另外,身為家長的我們捫心自問,孩子因無知而在外闖禍,我們的心情真的是「生氣」嗎?還是「擔心」呢?當孩子因害怕而對家人說謊,我們的心情也是「生氣」嗎?還是「難過」呢?如果家長是為了表達自己因孩子的失控行為而感到擔心與難過,就更不應該採用懲罰的方式來表達,而是言行一致地對孩子述說自己的擔憂及期望,並尊重孩子有能力在日後調整自己的行為,大人錯誤的表達方式,反而更容易造成日後行為偏差的後果!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