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張錦秋 讓千年古都 歷史留痕 文化留韻

THE MERIT TIMES
文/記者楊一苗、付瑞霞
字級
收藏文章
22觀看次
張錦秋主持設計的黃帝陵軒轅殿。圖/新華社
中國國家版本館西安分館。圖/張錦秋提供
張錦秋設計西安渼陂湖文化生態旅遊區規畫圖。圖/張錦秋提供
陝西歷史博物館。圖/張錦秋提供
圖/新華社
張錦秋主持設計的大明宮丹鳳門遺址保護工程。圖/張錦秋提供
文/記者楊一苗、付瑞霞

扎根西部半個多世紀,張錦秋為西安這座古老的城市留下了太多印記。

作為建築大師梁思成、莫宗江的弟子,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年過八旬的張錦秋講起古時長安、今之西安的詩意與氣質,溫潤謙和、不疾不徐。

從陝西歷史博物館、大唐芙蓉園、曲江池遺址公園,到大明宮丹鳳門遺址博物館,再到中國國家版本館西安分館,在張錦秋的用心設計中,盛唐長安,正從歷史深處翩翩走來。

心中埋下一顆種子

張錦秋自己的家,樸素淡雅。牆上的幾幅書畫,為這裡增添了幾分雅致。客廳中最現代的一件物品,是一輛電動代步器,長期伏案工作落下腰疾,在病痛發作時,她需要以此代步。

雖已是耄耋老人,張錦秋的工作依然忙碌。不僅要參加一些學術活動,還主持一些大型項目的設計工作。前不久,由她領銜設計的中國國家版本館西安分館落成開放。「山水相融、天人合一、漢唐氣象、中國精神」是這項國家重點工程設計的主導思想。

中國國家版本館西安分館南北高差很大,張錦秋說:「這裡南北高差達七十公尺,坡度超過百分之十五。設計中為保證功能的合理性,通過地形建模將現場分為六層台地,同時利用擋土牆面設計了反映陝西特色的文化牆。」這種既遵循傳統又尋求創新的設計理念,來自建築設計大師梁思成。

一九三六年秋,張錦秋出生在「花重錦官城」的成都。少年時代的她熱愛讀書、嚮往文學,從《古文觀止》到《唐詩》,中學時在上海又沉浸在外國文學作品之中,從高爾基、普希金,到巴爾扎克、羅曼.羅蘭,在閱讀中感受到文學的魅力。

張錦秋曾夢想成為一名作家,但在臨近填報大學志願時,父親的一席話卻改變了她的想法。父親說,妳的數理化不錯,美術也不賴,適合當建造師。彼時,張錦秋的兄長在上海交大學造船技術,父親希望兩個孩子一個造海上的房子,一個造陸地上的房子。

父親在唐山交大學土木工程出身,母親在中央大學學習建築,舅舅留德深造後在同濟大學建築系任教,姑姑張玉泉則是大陸第一代女建築師。在家庭的熏陶下,張錦秋走上了讓她鍾愛並奉獻一生的事業︱︱建築設計之路。

一九五四年,十八歲的張錦秋,帶著來自建築世家的家學淵源與殷切期望,考入清華大學建築專業。

讀研究生時,梁思成先生曾希望張錦秋跟他學習宋《營造法式》,但她更喜歡中國園林,對中國傳統園林藝術充滿了好奇與遐思,心中也悄然埋下一顆種子:將中國傳統園林藝術應用於現代設計。

張錦秋還記得,那是一個斜陽脈脈的黃昏,她在梁先生的書房裡,最後確定研究生課題方向。「梁公坐在他的圈椅上,得知我對中國傳統園林情有獨鍾,他說:『我雖然喜歡中國園林,卻沒有系統地下過功夫,你有志於研究中國園林,這很好。』『要在深與博兩個方面的結合上去探討研究。』並請莫宗江先生擔任我的導師。」

兩位導師的教誨一直伴隨著她:「莫公的工作方法,是查清歷史文獻紀錄,弄清沿革,從全園的布局上進行分析,親自研究、攝影、繪圖、成文,這種指導使我終身受益。」

讓傳統與現代融合

追尋傳統並不意味著只取意大氣恢宏,一味擬古仿古。張錦秋嘗試將傳統與現代融合,將市井百業與日常生活融入建築設計之中。

作為世界知名古都,西安擁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張錦秋認為,這座城市應該在建築設計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風格︱︱不是邊關要塞的孤寂雄壯,也不是江南水鄉的靈秀溫婉。「西安,要突出周秦漢唐四段鼎盛時期和絲綢之路起點城市,定位『千年古都』,是西安的獨特之處。」

為新西安城市建設尋找風格,始於為華清池設計大門。一九七○年代中期,國際旅遊者已不斷關注這座歷史古城。自古就是帝王游幸沐浴之地的華清池已成為旅遊熱點。

「那時我作為帶隊幹部,正在陝西省三原縣給開墾農場的知青帶隊。我們院長找到我說,你在學校學過古建築,來為這處旅遊景點設計大門吧!」張錦秋回憶,「我覺得這個題目並不難,畢竟上大學一年級時,學習的第一個課程設計就是設計公園大門。但當時我想,唐明皇楊貴妃的故事家喻戶曉,就發生在這裡,所以這個大門應該有些『不一樣』。」

當時西安的古建築大都是明清風格,而這一次,張錦秋認為給唐代名勝設計大門應該是唐代風格的建築。有了這個想法,她從查資料到構思設計,一個星期後交出了「作業」,又返回農場。等她再次回到西安,這座大門已經建成,而且收穫了不少好評,她這才放下心來。



連接歷史與現代 用心用情保護遺產

進入一九八○年代,中國迎來高速發展期,人們對建築的實用與審美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陝西歷史博物館是張錦秋設計團隊接到的一個重點項目。「到底要把新的陝西歷史博物館建成什麼樣子?任務書上有一句話:博物館建築本身應該成為陝西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徵。」張錦秋說。

不僅如此,怎麼將傳統博物館文物保管、藏品展示的功能,拓展到兼具文化交流、科學研究、社會教育,同時又能為觀眾提供更為舒適便捷的服務,也是設計團隊面臨的一大難題。

對此,張錦秋團隊首先確定了其宏偉莊重的唐代風格基調,借鑒了中國傳統宮殿建築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空間特色,並採取了室內外空間穿插的布局,以開敞式庭院與封閉式小院相組合的方式,使展廳與公共服務設施主次有序又渾然一體。

自一九八六年開工建設,陝西歷史博物館歷時六年建成。這組建築的外觀設計以黑、白、灰為主色調,飛檐翼角灑脫舒展,空廊環繞曲率幽遠,頗具中國審美意趣,這座博物館也成為西安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兼顧文物與生活

在西安鐘鼓樓廣場項目中,張錦秋再次嘗試將傳統與現代融合,並將市井百業與日常生活融入建築設計之中。

位於西安市老城區中心位置的鐘樓與鼓樓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明洪武年間,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兩樓遙遙相望,晨鐘暮鼓既是古代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成為當地的民間習俗。這一區域不僅是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還集中著多家商場、老字號和許多地方特色小吃店。

在這一項目的設計中,張錦秋注重突出文物的標識性與百姓生活的便利性:以鐘鼓樓的建築形象為主體,創造一個完整又富有歷史內涵的城市公共空間。保持兩樓高聳、中間低平的空間特徵。關中傳統民居風格建築襯托著廣場:一側的綠化廣場可以散步賞景;另一側的下沉式廣場則成為一個可以舉辦群眾文化活動的「舞台」。在充分尊重傳統文化的前提下,張錦秋的設計就這樣連接著歷史與現代。

特意保留地形地貌

今年是大陸國務院公布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四十周年,張錦秋說:「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首先要保護名城的嚴整格局、城市中的標誌性建築,以及歷史街區。」

為了讓西安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能展現長安曾經的風韻,張錦秋在建築設計項目中堅持讓歷史留痕、文化留韻,用心用情對待歷史文化遺產。

陝西省圖書館、陝西省美術館這兩座重要的公共文化設施,坐落在西安南郊長安路與二環路的交匯點上,「這六條高坡,在現代化城市建設中大都被削平了,看不到原貌。」張錦秋說,「因而在做兩館的設計時,我特意保留這裡的地形地貌,讓圖書館聳立在高坡之上。」

然而,當她來到平整場地的施工現場,卻發現有些不對勁:巨大的挖土機轟鳴著,正將高坡一點點鏟去。張錦秋立即向施工部門叫停,要求他們保留原狀,在這處高坡上建設圖書館。她說:「留下這處景觀,就是要告訴人們,這裡有一個山坡,它在當年隋建都之時就已存在。」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