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精品咖啡豆 征服全球味蕾

THE MERIT TIMES
本報台北訊
字級
收藏文章
48觀看次
阿里山成為台灣咖啡重點產區,圖為挑撿咖啡豆。圖/優遊吧斯官網
咖啡農如今身兼杯測師,可以分辨自己栽培、後製咖啡豆的效果。圖/中央社
台灣咖啡豆近10年逐漸在國際嶄露頭角,其中,表現最亮眼的是阿里山產品。圖/中央社
【本報台北訊】一般提到咖啡產地,大多會想到南美,其實早在100年多前,台灣就有種咖啡樹,且在日治時期開展咖啡產業,雖於1970年代沒落,又在921震災後振興。如今台灣咖啡豆雖然年產僅906公噸、全國市占率僅2.25%,卻如同黃豆、小麥、日月潭紅茶一樣,在國際逐漸打響知名度。

台灣不僅人均咖啡飲用量位居亞洲第3,咖啡職人在國際賽的表現也很風光,黑金商機更吸引許多青農投入種植,從古坑到阿里山,台灣咖啡豆擦亮品牌走精品路。

921災後重振 咖啡煥發生機

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副場長邱垂豐表示,早在日治時期,1902年田代安定就在恆春創設殖產局,1917年農業部嘉義農事試驗分所,以阿拉比卡作為主栽培品種試驗研究、栽種;1932年日本圖南株式會社接手,擴展至雲林古坑荷苞山進行經濟栽種,就連花蓮瑞穗等東部地區也有試種。

1972年日本技術、資金撤出,考量生產成本高、進口量大等因素,政府改採「不鼓勵、不限制、不輔導」3不政策,台灣咖啡產業就此停滯30年;直到921大地震災後重建,才為台灣咖啡文化復興帶來契機,邱垂豐指出,為重振地方發展,農委會(農業部前身)推動「一鄉鎮、一特產」,就像南投縣魚池鄉發展紅茶,國姓鄉咖啡產業也做了起來,並鼓勵青農返鄉。

當時的重點是栽培人力,官方首名杯測師劉千如就是當年培育出來的,她除了報名國際咖啡品質協會(CQI)在台開設的課程,也派往中南美洲,學習國際咖啡評比、競賽等實務運作。

劉千如分享,10幾年前咖啡農,沒辦法介紹自己的豆子是什麼味道、風味,現在他們大多也是杯測師,懂得什麼品種好,也能分辨自己栽培、後製的咖啡豆品質好壞。技術導入後,農民也會調整後製做法,做出自家特色咖啡豆,征服全球味蕾。

這10年來台灣咖啡豆品質進步神速,以多元果香風味驚豔國際,2020、2021年分別以89.25及87.25分,獲國際咖啡品質協會(CQI)評比最高分。

2021年台灣咖啡協會、台灣咖啡研究室首次舉辦「典藏台灣精品咖啡國際競標(Taiwan PCA)」,讓台灣咖啡豆首次登上世界拍賣舞台,並以每公斤新台幣3萬820元的成交單價,創下卓越咖啡聯盟(ACE)拍賣平台有史以來最高單價紀錄,其中,表現最亮眼的是阿里山系各莊園豆。

本土咖啡師 國際賽屢摘冠

「我們還有成長空間」,義縣咖啡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鄭虞坪是阿里山咖啡的主要推手,他認為,雖然風味稍遜一籌,但台灣咖啡豆處理的乾淨和精細程度,以及施肥、修枝還有病蟲害的防治方面,都表現比其他產地還優秀。

他不諱言,本土咖啡豆品種篩選仍有些雜亂,雖然鳳梨、木瓜等水果,都有很好的育種,但咖啡只有台農1號,有賴政府扶植培育出適合台灣的咖啡種苗,期許有朝一日,台灣自己研發的咖啡品種,能站上國際舞台。

台灣咖啡職人近10年來,也在國際間嶄露頭角。台灣咖啡協會把國際賽制引進台灣,選手參加烘豆、杯測、沖煮、拉花、咖啡調酒、咖啡大師等選拔賽,勝出才能代表出國參賽;2009年以來,每年都有人獲獎,直到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賽事停辦或延期等因素,才中斷幾乎年年得獎的紀錄。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