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小米種原 將存末日種子庫

THE MERIT TIMES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字級
收藏文章
240觀看次
170種珍貴的台灣小米種原,25日將送至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世界種子庫。圖/農業部農業試驗所提供
圖/取自網路
全球種子庫自2008年起,已收藏來自全球約450萬種植物種子的樣本。圖/取自blenderartists官網
末日種子庫位於北極山區,以永久凍土的自然低溫提供天然冷凍條件,同時配備現代化冷凍設備。圖/取自維基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小米為台灣各地原住民族的重要主食,也是唯一有完整祭儀的作物。中央大學極地研究中心團隊本月25日將前進北極,帶著170種珍貴的台灣小米種原,送至有「末日種子庫」之稱的挪威斯瓦爾巴世界種子庫(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進行「異地安全備份」,以維繫小米基因多樣性。

這也是我國保種工作再一進階,綜整農業部資料,我國自2009年起,已陸續送水稻、雜糧、蔬菜等本土種原入該種子庫保種,其中雜糧以大豆最多,蔬菜則是菜豆與茄子為多。亞洲世界蔬菜中心近年也將萬餘份蔬菜種子送至該庫,做為世界作物種原備份保存之用。

天然冰庫  可承受規模6.2地震

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為全球農業的諾亞方舟,2008年建立於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斯匹次卑爾根島。透過全球各國政府、研究機構及非政府組織之捐贈,截至今年已收藏450萬種植物種子的樣本。

全球種子庫位於北極圈內,利用地下坑道作為儲存庫,以永久凍土的自然低溫提供天然冷凍條件,同時配備現代化冷凍設備,能承受規模6.2地震與核子武器攻擊,以確保各種情況下,種子都能安全地保存在低溫環境,並維持發芽的活性。

研究團隊指出,小米在糧食安全、營養和永續農業上占有重要角色。小米的種原保存與復種,攸關台灣飲食文化與氣候變遷下的農業發展。本計畫搜集、整理與處理台灣小米品系種子,在確保其具備發芽活性後,送入北極全球種子庫,進行「異地安全備份」永續保存。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所長林學詩表示,農試所在31年前就開始建立國家的作物種原庫,每年光電費就要花1000萬元,將種原保存在-18℃,為的就是將重要資產保留給後代子孫。

共400種小米 未來持續入庫

團隊指出,小米不僅是食物來源,也是台灣文化及歷史的關鍵象徵,對於塑造「台灣認同」具重要價值與意義。總計400多種小米,除了今年的入庫任務,未來也將分批入庫,以確保在自然災害、疫情、戰爭或其他全球性危機中,提供安全的保護場所。

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執行長李家維表示,全球暖化下,現有的農業品系很難應付突如其來的旱災、水災,但小米耐乾旱,抗病性又強,如今被放在全球種子庫與國際分享,對全球農業永續發展至關重要。

此行除了極地研究中心代表,還包括李家維、農業部國家作物種原中心研究員陳述、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地科學院長許樹坤,還有台灣原住民代表等,將親自參與當地的入庫典禮。

農業部農試所表示,種子庫其實就是各國因應氣候變遷、戰爭等因素,無法在國內有效保存種子基因的異地備份,敘利亞先前因為出現內戰,也成為第一個從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提取種子出來的國家。低溫保存下的種子至少有80~100年的保存期,送去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的種子乾燥程度必須在7%以下。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