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的話】定位

THE MERIT TIMES
文/妙南法師(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
字級
收藏文章
89觀看次
文/妙南法師(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

這兩天錄製《遇見叢林》視頻,從學生的生命歷程中,驚喜發現,隨著世代的推進,工具媒介、學習模式、社會環境的迅速變化,對於佛法的內涵與深度,現代青年的理解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激盪出更多的生命價值。

一年級的明如師,就讀學院之前,是新加坡的心理諮商師。一九九六年出生的他,是標準的Z世代、網路原住民,透過網路獲取大量知識、在技競遊戲中建構團隊合作概念,對於大人們擔心娛樂化的陷溺,在他身上似乎沒有發生,反而借力使力,發展出利益大眾的工具。他運用VR開發出教育軟體,幫助溝通障礙的學生透過混合實境與虛擬卡通對話,產生安全感後,成功回到現實生活與人互動。

回到叢林學院,明如師成天抱著的是一本字典,看似不符合一個網路原住民原有的生活樣貌,但他不但沒有休學回家,卻選擇出家修行!我驚豔於他的回答:「心理學提到,每一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與愛護,而這一個觀點卻在佛教的『佛性思想』中,獲得徹底地實踐。」他照見的真如,將更好的運用心理學和電子工程去幫助眾生,在他身上更看見了佛教未來的希望。

身為律師的能旭法師表示,過去他幫客戶打官司,贏了官司,卻拿不回失去的金錢。而後他在佛教的因果觀點當中,為「現世好人沒好報」的窘迫,找到了業力不失的究竟解答。

陳思同學留學英國,身為一位城鄉設計師,他因為父親的疾病,感悟在《維摩詰經》中讀到的「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無常觀讓他放下世間工作,回到心上看見修行的可貴。

這幾天人間衛視覺念法師帶著我們和紀錄片的俠導對話,探討星雲大師僧伽教育的獨到觀點,俠導提到,他看見「星雲大師讓每一位想要學佛的修行人,在人間佛教的地圖上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我十分贊同,尤其在這一個好多人覺得年輕人不喜歡佛法的世代。

我驚豔於同學們能夠真切的體察珍貴的佛性、因果觀、無常觀,感受到「成佛」,並不是讓我們成為另外一個人,而是更圓滿的理解世界觀及個人價值。

佛法的傳播並非AI的問題,而是誰能將佛法做出更貼近現實生活的譬喻或運用,那麼我們便更懂得在人生的地圖中,善用現代科技,找到佛性的定位。

於是我相信,明如師不久的將來會設計出「佛性開發APP」,因為他理解了不變的是真如佛性,虛擬的工具是善巧方便。在緣起性空的觀點中,無論是傳統字典、或是ChatGPT,我們從來沒有失去什麼、沒有好壞差別,每一個時代緣起的背後,都將看見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般若。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