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慎防經濟海嘯

THE MERIT TIMES
社論
字級
收藏文章
593觀看次
圖/中央社

社論

賴清德就任總統,雄心萬丈,很想有一番作為。他在經濟轉型計策與未來產業規畫上都描繪了藍圖,近日引起各方議論,樂觀其成者固然有之,認為難以實現者更不乏其人。

經濟的升級少不了策略與政策的擘畫,但客觀環境也很重要,如果大環境不好,內外部情勢不佳,則無論有多好的籌謀,結果可能不如人意。台灣變數最大也影響最深的客觀環境無疑是兩岸關係,其次是國際大氣候,世界經濟興衰與良窳必然影響台灣經濟的榮枯;最後才是國內的景氣起伏。 

從這三方面看,今後的經濟環境恐難樂觀。首先是兩岸關係恐將持續惡化,對岸近日火力密集轟擊賴總統的就職演說是「台獨告白」,並且在台灣周邊舉行大規模海空演習。賴總統事實上已將兩岸關係重新定位,以「新兩國論」為主軸,踩了對岸不容主權與國土分裂的紅線,所以中共今後必然持續施壓賴政府,迫其向一中原則靠攏。 

台灣的經濟如果失去兩岸和平的基礎,必定難以穩定發展。姑且不說戰爭危機對心理與實質的衝擊,即使是近期對ECFA的貿易壁壘調查,從十二項石化產品到機械、石化、紡織等,幾乎所有ECFA早收清單均納入取消關稅的對象。北京當局過去數月已採切香腸式反制,未來動作勢必加快、加大,很可能取消整個ECFA。

蔡政府對於大陸提出的不公平貿易警訊置之不理,如今在經濟因素上再添增政治施壓,對產業的影響勢必更巨大。 

國際上的地緣政治風險也在加大中,貿易保護主義更是持續增強。近年地緣政治風險升高,一時難以消解全球,世界經濟情勢將極不穩定。何況貿易保護主義方興未艾,全球化加速逆轉。

歐美國家針對中國的「去風險化」政策漸次落實,各國基於選舉考量,勢必加大制中力道。

美國總統拜登日前針對中國大陸「過剩產能」大幅提高課徵額外關稅,陸方立即反制,加上各國加速推動製造業中國加一、台灣加一,必然破壞了是數年來基於比較利益下的國際分工,經濟全球化體系面臨重構,台灣也將備受衝擊。 

賴總統提出積極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站穩全球供應鏈關鍵地位、推動台灣成為「人工智慧之島」等政策,盼能妥善因應國際政經情勢的變動。這些都是必要之舉,但最緊迫的是全球加速建構多元化供應鏈,以規避地緣政治風險。如果加上兩岸關係緊張,跨國公司和台灣本土企業都可能尋求避險之道。因此,賴政府當務之急是改善兩岸關係,增強全球企業對兩岸和平穩定的信心,同時更要強化供應鏈的韌性。 

當前朝野益趨嚴重的對立將成為台灣發展的制約因素。賴總統演說強調,在「三黨不過半」之下,朝野政黨可以分享各自的理念,共同承擔國家的種種挑戰。然而,民進黨在立法院的強勢作為一成不變,在野黨也極盡所能貫徹政治意志,導致理性討論政策與公共議題的空間不復存在。

這樣下去,不但政府的政策與預算無法推動,連討論與折衷的空間也將大幅縮小,如何能經由協商達成政策與預算的妥適處理?政治干擾經濟勢必揮之不去,賴政府如果不能凝合三大政黨,則台灣必將在兩岸與國際經濟海嘯之外,承受國內政治海嘯的衝擊。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