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

因颱風毀損或遺失健保卡 可例外就醫、免費換新

【中央社台北訊】颱風凱米帶來強烈風雨,多處地區發生災情。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今(25)日表示,若民眾因颱風損毀或遺失健保卡,可以例外方式用健保身分就醫,且可申請免費換發新卡。 健保署透過新聞稿提醒各醫療院所,受理民眾因颱風無法持健保卡就醫,請於全民健康保險特約醫療院所例外就醫名冊,填寫就醫日期、就醫類別(門、住診)及就醫民眾相關資料,即可提供以健保身分就醫。 民眾健保卡如因颱風毀損或遺失,請於申請表上註明「凱米颱風受災」,就近到各地郵局或透過當地戶政事務所(限本國籍)、可現場製卡的公所,及健保署各服務據點,申請免費製發健保卡。 若有任何疑問,可撥打健保署諮詢專線,市話撥打0800-030-598或4128-678(不須加區域碼),手機改撥(02)4128-678洽詢。

MORE

頭頸癌患者怎照護?戒惡習、補營養雙管齊下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頭頸癌」是目前男性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三名,好發於40至59歲中壯年。若不幸罹癌,專科醫師建議,除了積極治療外,飲食生活上,更需注意「補營養」與「戒惡習」雙管齊下。 台中榮總放射腫瘤部醫師謝合原表示,頭頸癌的範圍是指腦部以下鎖骨以上部位,根據原發部位不同可略分為鼻咽癌、口腔癌、咽喉癌 (口咽、下咽、喉)或唾液腺癌等等。 目前統計來看,一年約有 8000多名國人罹患頭頸癌,其中有超過 6000人為口腔癌。不只發生率高、頭頸癌死亡率更是十大癌症的第六名,五年存活率僅約50-65%。 台中榮總放射腫瘤部醫師謝合原。圖/醫師本人提供 謝合原說,頭頸癌產生是由於黏膜組織的病變,除了少數部位癌正與病毒感染有相關外,更多是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所導致,尤其是香菸、酒、檳榔等含有較高致癌因素的物品,更容易誘發黏膜組織病變,進而產生癌症。 多數人會認為,癌症患者的飲食要「清淡」才夠健康,對此,謝合原表示,癌症相關治療如放射治療或化學藥物治療等過程,都會使免疫力大幅下降,即使補充增強很多保健食品,免疫方式都很難回到 100%。 專家表示,對癌友來說,尤其要補充高蛋白及高熱量的「精準營養飲食」。圖/pexels 因此,療程結束後,更應持續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以及營養補充,才有機會恢復免疫力。如癌友在治療中常服用含 Q10 的保健食品,謝合原提醒 Q10 有分氧化型和還原型,癌友在選擇時要以「還原型 Q10」為首選,才能得到更好的吸收效果及幫助。此外,在挑選時要選用真空包裝的 Q10 產品,才能避免 Q10 接觸空氣而氧化。 謝合原強調,雖然癌症復發無法預測,但若療程結束後,生活習慣並未更改,一定會有較高的復發風險。預防勝於治療,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才能減少病痛上身。 德風健康館藥師鄭怡姍表示,對癌友來說,尤其要補充高蛋白及高熱量的「精準營養飲食」。因為高熱量,身體才有續航力,以抵過所有開刀、化療、放療等對身體的耗損,因為免疫細胞是由蛋白質組成,補充高蛋白,可維持身體對於療程的免疫力,進而降低治療過程中所產生的副作用。 癌友飲食應採「黃金比例 532」,包括 50%的全穀根莖類。圖/pexels 鄭怡姍建議,癌友飲食應採「黃金比例 532」,亦即 50%的全穀根莖類等,30%蛋白質及20%脂肪。除了營養補充外,也要留意避免「加、生、火」,指的是「不要加工品」、「避開生食」、「不吃易上火食物」(燒烤炸物),因為化放療過程,會造成癌友口腔潰瘍,上火食物會刺激口腔粘膜,導致傷口潰爛加劇,不得不慎。

MORE

夜尿5次不成眠 中醫三伏貼調體質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60多歲張姓婦人,原本都一覺到天亮,但最近晚上卻總是睡到一半尿急上廁所,次數最多達5次,令她不勝其擾,經中醫師診斷研判應是脾腎陽虛、肝鬱氣滯,除了提醒改變生活習慣之外,由於七月至八月中旬是整年陽氣最盛的日子,因此建議服用中藥並配合三伏貼治療,果然大幅改善夜尿問題,恢復一夜好眠。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中醫師黃瀞瑩表示,根據國際尿失禁防治協會定義,夜尿是指「睡眠當中因為強烈尿意而醒來,中斷了原本的睡眠至少2次以上」,根據調查,國內四十歲以上成人夜尿症盛行率達4成,且年齡愈長盛行率愈高,因此,門診經常遇到長輩求診,共同問題都是:「晚上睡不好,白天情緒糟」。 黃瀞瑩指出,就中醫角度來看,夜尿類型可分為三類,首先是「心脾氣血虛損」,此類患者思慮較多、入睡困難,好不容易睡著了,又要起來小便,導致白天精神不好,氣色也差,經常合併消化問題,容易瀉肚子。 其次,是「脾腎陽虛」,此類患者也許先天體質較為虛弱,或是後天過於消耗、老化、寒化,使身體逐漸變冷,水液代謝轉差。再來,是「肝鬱氣滯」,此類患者個性較易焦慮、緊張,時時處於戒備狀態,就連睡眠當中也沒辦法放鬆;中醫會從疏肝、柔肝著手,舒緩了肝氣,也就放鬆了急尿感。 黃瀞瑩強調,夜尿往往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病等內科疾病有關,不僅會影響生活品質,也會增加跌倒風險,更是身體需要調整的警訊,尤其60歲以上女性、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BMI較高,且有「應力性尿失禁」、「膀胱過動症」等病史者,更是夜尿高風險群。 她建議,除了藥物治療以外,中醫看待小便問題會特別重視「溫度」,尤其採取「溫通」、「溫化」治療方式;例如每年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是整年陽氣最盛的日子,可以採用三伏貼。此外,夜尿患者必須配合調整生活習慣,例如睡前減少飲水,飲食減少瓜類水果、青草茶、生菜沙拉、冰涼飲品等,以及避免喝含咖啡因飲料。

MORE

台灣首次倡議 724世界自我照護日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724世界自我照護日」首次在台灣,由社團法人台灣自我照護產業協會擔任主要倡議單位,台北市藥師公會與新北市藥師公會共同擔任協辦單位,且邀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藥物科學院康照洲特聘教授,結合藥師、產業及學者共同倡議民眾「提升自我照護」的意識與行動。 社團法人台灣自我照護產業協會理事長蔡宜芳表示,世界衛生組織、歐盟和其他先進國家推廣自我照護觀念已行之有年,在疫情後的今日與國際接軌,於台灣發起724世界自我照護日別具意義,未來也將持續與各界攜手努力共同促進民眾福祉與醫療永續環境。 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倡的「自我照護(Self-Care)」觀念,意即將自我保健實踐納入衛生保健體系,更從個人、家庭和社區持續促進健康、預防疾病、保持健康以及應對疾病和失能能力,提升人民健康福祉、改善民眾健康和生活品質。 蔡宜芳指出,自我照護包含七大面向:健康素養、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健康飲食、降低危險因子、維持良好衛生以及正確使用產品及服務。 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尹岱智表示,依據財政部統計2023年全國藥局藥商總數已達約一萬零七百多家,已超過超商龍頭便利商店店數,在疫情期間,民眾逐漸習慣到社區附近藥局領口罩、快篩劑等,對藥師、藥局建立起信任感,已然成為民眾健康照護的好鄰居。 尹岱智說,過去民眾僅會到藥局購買非處方用藥,但在新冠疫情後,民眾的健康意識明顯提升,現在會主動諮詢正確的用藥知識、保健食品如何選擇、甚至家中常備藥品的保存狀況等,走進藥局的年齡層,也有年輕化趨勢。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藥物科學院特聘教授康照洲表示,民眾是自己健康管理的主控者,做好生活中的自我照護,政府、藥局、醫院都是健康照護互聯網的一環,學界也將持續關注自我照護及醫療永續發展的相關研究,提出建言與適切的發展方針。

MORE

居家上班10小時 年輕人「坐」出痔瘡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新冠疫情帶動居家上班的遠距工作模式,卻也帶來健康隱憂。20出頭年輕男子,每天花8-10小時在家上班,常常一坐兩三小時,忽略起身活動,近3、4個月來排便不順,且常發現馬桶滿是血漬,肛門伴隨的疼痛影響生活品質,飽受困擾的他就醫檢查,確認是痔瘡上身所致。 經醫師問診發現,男子從事設計工作,疫情以來長期在家工作,一天坐10幾個小時、鮮少走動,導致痔瘡快速惡化,最後只好接受「內外痔全切除」手術,重拾健康人生。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王偉表示,痔瘡是肛門靜脈壓力增高、血液回流不良引起的局部組織腫脹;誘發痔瘡的原因如長時間坐著或站立、攝取水分及蔬果不足、排便時久坐馬桶、缺少運動、肥胖與懷孕等,常見症狀包括疼痛與異物感、肛門周圍搔癢、排便後出血、肛門腫塊與分泌物。 王偉指出,痔瘡依嚴重程度可分為四級,痔瘡未突出肛門為第一級,排便後痔瘡突出肛門、自動縮回為第二級,若需外力協助推回為第三級,而這名年輕男子的症狀已是第四級,痔瘡突出肛門,無法推回,每次排便都會流血腫痛、坐立難安。 王偉表示,無論是何種級別的痔瘡,若想減輕症狀,基礎保養與生活習慣都需調整,謹記「2不2要」原則,包括不要久坐久站,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肛門壓力易上升,每坐1小時起身活動;不要拉長排便時間,有便意再去廁所,避免如廁時長時間使用手機。 同時,每天要攝取1.5至2公升的水分且要多吃蔬果、全穀類等膳食纖維,促進腸道蠕動,避免便祕。 王偉觀察指出,痔瘡是現代人的文明病,更是許多人的難言之隱,往往等到症狀嚴重才就醫,可選擇的治療方式就較為侷限;然而,隨著痔瘡手術進步,術後不適和恢復期已大幅縮短,民眾無須諱疾忌醫。

MORE

胡宇威任愛心大使 支持憨寶貝就業

由育成社福憨寶貝參與製作及包裝的中秋禮盒,用心呈現每一份的祝福,長期支持育成的藝人胡宇威,今年再次擔任「憨寶貝就業能力培訓計畫」愛心大使,希望藉此提高社會對憨寶貝就業問題的重視,今年「仲月饗茶」中秋禮盒,外盒設計採用憨寶貝的手繪畫風。文/記者陳玲芳

MORE

市售蔬果汁糖分偏高 纖維質流失未必健康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經常吃外食,讓你蔬果攝取不足嗎?沒關係,喝點果菜汁補充一下!」這是常見的廣告詞,但你知道在超商買任何一瓶飲料,可能攝取的含糖量有多少嗎? 減重醫師提醒,若每天喝1.5瓶,含糖量就會超標。 小宙初日診所減重專科醫師吳榛槿,將超商常見的奶茶、乳酸飲料、檸檬飲、果菜汁的含糖量「量化」,發現看似健康的果菜汁(400ml)竟然含有高達26.4公克的糖,相當於6.6顆方糖。 吳榛槿指出,根據國健署建議,每人每日精緻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以一名30歲、體重50公斤的女性上班族為例,每日建議攝取熱量1500卡,其中糖分應低於37.5公克,約等於4顆方糖。而400ml果菜汁含糖量就有26.4克,一瓶就占了建議攝取量的70% 吳榛槿表示,蔬果汁、果菜汁從原型食物加工變成飲品,會讓纖維質流失,但纖維其實對血糖有緩衝效果,缺了這層保護,糖分就會被身體更快速的吸收,再加上為了提升口感而添加的糖,更容易讓飲用蔬果汁的民眾,攝入過量糖分。 上班族常喝 患重度脂肪肝 吳榛槿分享一個診間個案:30歲女性業務上班族,三餐外食、時常需要交際應酬,但為了保持身材,她嚴格控制精緻澱粉攝取,完全不吃消夜,未料體重竟「不降反升」,最讓她感到困擾的是,四肢瘦瘦的她,小腹卻顯得相當突出。 吳榛槿進一步問診發現,原來癥結點在於患者自覺蔬果攝取量太少,因而養成「每隔1、2天,就飲用一瓶超商蔬果汁」的習慣,如此看似健康的選擇,卻導致果糖、精緻糖過度攝入,後續檢查,更被診斷出「患有重度脂肪肝,體脂率也超標」,所幸在醫師協助下,透過飲食調整,特別是戒除飲用蔬果汁後,非但改善其胰島素阻抗問題,甚至在4個月內,就達成減重近10公斤的目標。 檸檬飲糖分 恐比奶茶還多 吳榛槿醫師特別提醒,經常被大眾誤認為「健康」的飲品,除了蔬果汁外,還有檸檬飲(375ml)貌似成分單純,但實際含糖量28公克,與一瓶600ml奶茶含糖量僅差了5.6克,換句話說,「檸檬飲每1ml的含糖量,其實比奶茶還要多。」 許多研究都指出,吃糖與吸食毒品海洛因、可卡因所誘發的腦中活躍區域完全相同,一旦「糖上癮」就很難戒除。當糖分進入到體內,就會刺激胰島素分泌,而處理不完的糖,則會成為「脂肪」囤積,造成身體長期慢性發炎。 「更可怕的是,糖造成的影響,僅需4天就可以看出變化,而且還會影響記憶力、專注力、反應力。」吳榛槿請大家即日起就「減糖」、戒除糖癮,每天攝取足量的蔬菜、水果,供給身體真正需要的養分。

MORE

流感高峰估7月底度過 公費藥劑擴大使用不延長

【本報台北訊】類流感疫情連2周下降,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類流感就診人次8.9萬人次,較前一周下降9%,連兩周下降且疫情趨緩,可能提早脫離高峰期,從八月初提前到七月底。因此原先預計公費藥劑擴大使用到7月底的期限不延長。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近四周社區合約實驗室監測顯示流感病毒以A型H1N1為多,上周(7月16日至7月22日)新增60例流感併發重症;另新增19例死亡。本流感季自去年10月1日起截至今年7月22日累計1389例流感併發重症。 郭宏偉說,公費藥劑使用條件將在8月1日恢復為流感併發重症通報病例、具流感高風險慢性病的類流感病人,可以使用公費藥劑。公費藥劑配置於各縣市衛生局規劃之全國約4千家合約醫療機構,若民眾有類流感症狀,尤其出現危險徵兆(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紺、血痰、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應儘速就醫,倘經醫師判斷符合條件者,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公費藥劑,以把握用藥時機。 羅一鈞提醒,目前正值暑假期間,觀光景點人潮增多,進出人口密集空間請民眾務必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並配合醫師指示服藥,以降低併發重症發生風險。

MORE

藥師公會攜手4大藥廠 捐藥品助柬埔寨義診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藥師公會近年致力於國際事務參與不遺餘力,連續兩年洽談海外姊妹會並在去年主辦亞洲藥學會年會,本月更攜手台灣希望之芽協會做公益,協助其「第31屆愛無國界義診團」進行藥品等其他醫材捐贈。 藥師公會昨(22)日與中化裕民健康事業、台田藥品、美時化學製藥、暉致醫藥等4家藥廠共同捐贈需要藥品,供義診團使用,期盼對柬埔寨民眾能有更好的照顧。 柬埔寨偏鄉長期存在醫療資源匱乏等問題,台灣民間有不少團體前往做公益,台灣希望之芽協會,長期推動國際義診團,今年7月底預計在柬埔寨暹粒省進行義診,提供貧困民眾需要之藥品,並進行相關衛教活動,也加強台灣國民外交的實際影響力。 經藥師公會居中協調,與上述4家藥廠合作贊助此案,預計捐贈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呼吸道、抗生素等成人用藥、兒童用藥、眼藥水和外用藥品藥膏。 理事長黃金舜表示,據統計柬埔寨77% 的人口居住在鄉村地區,有約13% 人口生活在貧窮線以下,即便近年來經濟有往前發展,但因地區政局不穩,醫事人員和醫療資源有限,導致人口平均壽命約為70歲,低於全球之標準。 他期盼,在未來透過台灣強大的醫療團隊,能嘉惠更多貧困民眾,也預祝台灣希望之芽協會義診團順利成功,藥師公會將持續支持相關的公衛外交與公益活動。

MORE

「來者不鋸」免截肢 新術式創全台成功首例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72歲朱女士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接受腹膜及血液透析數十年,半年前因雙腳有痠麻感、無法走太多路,至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科主任黃玄禮門診。經過都普勒超音波、分段式血壓測量及下肢動脈電腦斷層血管造影檢查,確診為血管阻塞性間歇性跛行。經「外周血管內衝擊波鈣化病灶處理」,成為全台成功首例。 朱女士在藥物治療3個月,反應並不顯著的情況下,黃玄禮決定替其執行全台首例「外周血管內衝擊波鈣化病灶處理(IVL)」,利用「血管內震波導管」讓血管內鈣化組織裂解後,再以切割氣球進一步擴張管腔,最後輔以塗藥氣球,減少未來血管再狹窄的機會。術後,朱女士明顯感覺症狀緩解,隔日已可落地行動,是台北慈濟醫院第2000隻治療成功、免於截肢的病足。 黃玄禮說,周邊血管(外周血管)病變,是動脈粥狀硬化造成血管狹窄堵塞,進而導致肢體血流不足的疾病,疾病分級按臨床表現分為無症狀、間歇性跛行、持續疼痛以及皮膚潰瘍壞死四個等級,第二期開始病人可能會有痠麻不適,且日常步行因肢體缺血而感到疼痛,可能需要多次休息才能持續行走,但若是病情進展至危急性肢體缺血,則可能傷口感染,癒合不良或肢體壞疽等嚴重併發症。 他指出,年齡,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菸、肥胖,洗腎病患等,都是周邊血管病變的危險因子,根據統計,糖尿病患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約有三至四成,同時存在周邊動脈血管疾病。 過去糖尿病患者若出現下肢血管病變,若無法進行繞道手術,多半採取高位截肢,不僅手術風險大,病人身心狀況也會受到巨大影響,因此,現今多以藥物治療及導管介入治療為主要方式。 台北慈濟醫院2005年啟業至今,黃玄禮帶領醫療團隊以「來者不鋸」為準則,收案逾1500名患者,更完成治療2000隻腳的里程碑,總體成功率達96%,免於高位截肢比例達92%,相當於國際一流醫學中心成果,成績斐然。

MORE
/208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