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

足底按摩啟自癒力 對應穴位緩解症狀

【本報台北訊】放假外出遊玩,有時候走路一整天會感覺腳痠痛,很多人會想做足底按摩紓壓解痛。專家指出,足底承載人體重量,多達三十三個穴位,對應不同的器官、組織,因此,透過足底穴位按摩,可以刺激人體、啟動自癒力,增加血液循環,達到紓壓的作用;若按壓出現疼痛時,也能反映出疾病問題。 中醫師賴信甫表示,足底部位結構特殊,由無數骨骼、關節及肌肉、韌帶所構成,具有支撐人體、負擔行動等功能,位處人體末梢神經與血管的終端,也是血管血液回流的起始點。以往中醫經絡學說,原本認為足底的經絡僅腎經一條,對應的是「湧泉穴」,但隨醫學研究發現,足底多達三十三個穴位,對應到不同器官及組織,當發生病變時,按壓對應的穴位就會產生足底反應,這是生物全息律的觀點。 大腦對應的是腳拇指,肺臟、肝臟對應腳掌的上二分之一,大腸對應腳掌的下二分之一,生殖腺、坐骨神經則對應腳掌最底部。賴信甫說,對足底反應點實施針刺、按摩刺激,透過神經訊號可誘發人體自我調整與自癒,進一步緩解不適症狀。不過,足底按摩只是輔助緩解症狀,當組織器官受損嚴重,失去自我修復能力時,即使按壓足底反射區,亦不具治療功能。 軟化組織 促進血液循環 職能治療師曾鈺翔表示,足底肌肉包括足外肌、足內肌,現代人因工作久站、久坐,靜態姿勢維持過久,容易造成足內肌失能、退化,出現柔軟性扁平足,恐影響足部結構改變,例如骨頭關節排列、韌帶鬆弛、甚至體表改變,且足內肌無力會使筋膜過度拉扯、壓力點過度壓迫,久而久之就演變為足底筋膜炎,常出現「足跟痛」。 曾鈺翔指出,足部是身體最底端,距離心臟最遙遠,因此血液及代謝廢物多半會大量淤積在足部,如果久站、久坐或缺乏運動,足部代謝循環較差,透過足底按摩不僅可以軟化組織,更重要的是能促進血液循環。 輕微痠痛 避免力道過重 一般民眾都可以自行腳底按摩,但需要以「微微痠痛的力道」按摩足底反射區,賴信甫建議,可搭配精油按摩,以避免過度磨擦而破皮,或搭配按摩棒精準按壓在各器官反射區。也要避免足底按摩力道過重,否則足底肌肉可能引發自我保護、過度緊繃,曾鈺翔建議,民眾應與按摩師傅反應適合力道,避免按摩後反增疼痛。 賴信甫、曾鈺翔提醒,孕婦、足底紅腫發炎、足底有外傷傷口者等三個族群並不適合足底按摩。尤其孕婦足底穴位較容易刺激、敏感,易造成子宮收縮流產;足部有紅、腫、痛等急性症狀,按摩刺激反而會加劇發炎、延遲修復,建議症狀緩解後再按摩。此外,足底按摩僅能當保養,並不能作為疾病治療,建議民眾有疾病問題應尋求醫療管道。

MORE

自產水果新奇蹟 阿里山種出藍莓

【本報嘉義訊】嘉義縣農業處表示,農產業者與台大園藝系教授歷經多年努力,在阿里山腳下番路鄉牛埔仔農場種出藍莓,6日開賣,打破藍莓只能進口的刻板印象,是台灣自產水果新奇蹟。 台灣藍莓品牌「山丘藍」6日攜手7-Eleven於台北市華山文創園區正式宣布全台開賣,嘉義縣政府農業處長許彰敏表示,一般人對阿里山農產的印象,可能只是茶葉或咖啡,非常高興「山丘藍」業者投注大量心血,打破藍莓只能進口的刻板印象,在阿里山丘催生出台灣自產水果的新奇蹟。 嘉縣農業處農林作物科長李秋瑩說,2016年成立的「山丘藍」團隊,與台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教授李國譚進行產學合作,歷經多年努力,引進美、英等國的種植經驗與技術,克服先天氣候條件與自然環境等變化,在阿里山腳下成功量產藍莓。 李秋瑩說,台灣藍莓的產地就在番路鄉牛埔仔農場,位於阿里山公路旁,鄰近有愛情大草園、鄒族逐鹿社區、天長地久吊橋,是嘉義縣熱門的觀光區域。

MORE

縮小腫瘤疫苗 有望5年問世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癌症研究大有進展,科學界稱已達轉折點,治療癌症的疫苗可能在5年之內問世;但此處所謂的疫苗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預防」疫苗,而是能夠縮小腫瘤,讓癌症不再復發的「治療」醫藥。 這方面的研究,目標包括乳癌和肺癌的實驗療法,目前對致命的皮膚癌和胰臟癌的試驗,已初見成效。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免疫療法研究小組召集人加利(James Gulley)說,「我們已獲初步成效,現在要達成更好的成效。」 科學家比過去更了解癌細胞如何躲過人體的免疫系統,癌症疫苗就如其他免疫療法,著眼於提升免疫能力,藉身體的免疫系統,去找出並殺死癌細胞。最新的癌症疫苗也使用「信使RNA」(mRNA)技術,也就是前一陣子新冠疫情期間所使用的疫苗研製技術。這個技術研發的目的本來就是治療癌症,但先拿來製造新冠疫苗。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癌症疫苗研究所的研究員迪錫斯( Nora Disis)說,能夠教導免疫系統的T細胞認出「危險的癌細胞」,是疫苗要發揮功效的關鍵。

MORE

拳擊有氧 適合長輩增肌

【本報台北訊】長輩擔心運動受傷,大多會優先選擇強度較低的運動如散步、健走等,近年醫界倡議「增肌」才是延緩身體老化的關鍵,但看見啞鈴、槓鈴、壺鈴等各式重訓器材可能就先卻步,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體管中心建議,中高齡者適合練習入門門檻低、趣味性高的「拳擊有氧」,上課12周就能增肌0.9公斤。 人在30歲以後,每10年約減少3%到8%的肌肉量,60歲以後肌肉量流失更快。增加肌肉可以增加行動力,幫助社交刺激,肌肉也能保護關節,避免關節受傷,降低受傷後臥床機率。 北醫附醫體管中心體能教練陳俊宏表示,拳擊有氧課程相較於「純重訓」,難度不高,根據研究,若進行6周拳擊有氧課程,受試者肌肉量增加0.9公斤,體脂減少1.3公斤,中高齡者進行12周課程也具同樣效果。 陳俊宏說,雖然拳擊有氧是「有氧運動」,但具高度增肌效果,一改有氧運動只具減脂效果印象,且拳擊有氧非常適合長輩嘗試。拳擊有氧是結合拳擊、跆拳道、空手道以及各式武術運動的運動,大多運用上肢、核心以及大腿的力量,特別是核心肌群的運用,幾乎所有的動作都用得到。

MORE

小寒養生宜平補 四神臘八粥暖胃

【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古諺「小寒大寒,準備過年。」在凜冽的寒風中,農曆新年即將到來,小寒往往相伴臘八節,有個習俗要吃臘八粥,在米中添加各種穀物、果子,如紅豆、花生、核桃仁、桂圓、紅棗、蓮子、栗子、葡萄乾等,以微火燉煮,透過吃熱粥來取暖禦寒。中醫師建議,也可將四神湯的藥材帶入,來個更養生的「四神臘八粥」。 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吳宛容中醫師表示, 當二○二二年十一月,台灣天氣還在飆攝氏三十度以上高溫,人們誤以為將迎來所謂「暖冬」,直到十二月下旬、接近冬至的氣溫驟降,才意識到真正的「冬天」來了。 由於跨年前後,人們感受到的冬天特別冷,因此晚上聚餐,特別偏好「鍋物」。中醫師吳宛容說,台灣人體重普遍超標,加上飲食精緻化,加上吃太油等因素,難以控制血脂中的膽固醇,稍有不慎,恐將演變成猝不及防的健康殺手。 適量穀物堅果 有益心血管 二○二三年一月五日「小寒」,是冬季的第五個節氣,此時為北半球太陽光斜射最厲害的時節,意味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但寒至極時,為即將回暖之際,生物界隱隱萌動,大雁開始北歸。吳宛容中醫師建議,此時來一碗暖呼呼的「四神臘八粥」,絕對是比吃任何鍋物更好的養生之道。 四神臘八粥作法 材料: 蓬萊米八十克,糯米八十克,小米三十克,薏仁三十克,茯苓二十克,芡實二十克,蓮子四十克,山藥二十克,薏仁四十克(也可請中藥行直接包一份量)紅豆、綠豆、花生、核桃仁、桂圓、紅棗、葡萄乾各適量。鹽適量。 作法: 一、將上述穀物以清水淘洗乾淨,除小米之外的其他穀物用水泡,薏仁、芡實、蓮子先浸泡約半小時。 二、將各類穀物一同倒入鍋中,加適量清水以大火燒沸。 三、將各類乾果輔料倒入鍋中,改文火邊攪動、邊熬煮三十分鐘,待粥稠糯香時即可。 吳宛容提醒,小寒節氣,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尤其「高血脂」是隱形殺手,因為平常並不會有很明顯的不適症狀。但卻是誘發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的致病因子。四神臘八粥中適量的「穀物」與「堅果」,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的機率。 體質陽氣偏盛 勿刻意進補  現代人常因工作關係,長期熬夜,或多飲咖啡,常感覺口乾舌燥、眼睛乾澀、大便較不易解或較硬,屬於「燥熱」體質;但卻又因工作時間愈來愈長,在辦公室吹冷氣時間太久,又缺乏運動,造成身體循環功能變差,容易疲勞,甚至太累時手腳會冰冷等,屬於「氣虛」體質。上述兩者加在一起,即是所謂「外寒內熱」或是「寒熱夾雜」型體質。 小寒時節,並不適合純粹「溫補」方式,否則容易出現口乾舌燥、失眠多夢、心煩氣躁等所謂「上火」症狀。心血管疾病患者多屬「虛實夾雜」,驟然用補,容易使病況加重。通常會以「平補、涼補」較適宜,一般藥膳中常用的米酒與麻油都很燥熱,本身是熱性體質者,小寒時節做藥膳時,可以減量使用或不用。 吳宛容提醒,如果體質陽氣偏盛、容易便祕和上火的人,此時更不要刻意進補,而要開始清淡飲食。應順應季節變化,將進補量逐漸減少,調整為「平補」方式。適當選擇一些甘味食物,像是山藥、南瓜、馬鈴薯、白蘿蔔、紅棗、桂圓、香菇等;並酌量攝取溫散風寒的食物,如香菜、芥菜、生薑等,以調和脾胃、補養氣血。

MORE

新發乳癌個案 年輕患者占3成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乳癌是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首位,近年來有不少年輕女星都因乳癌病逝,包括歌手朱俐靜、阿桑等,甚至已故天后李玟COCO過世前半年也經證實罹患乳癌,主要是因為未及早發現、積極治療,加上年輕女性易轉移、擴散速度快。 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報告,2020年台灣新確診的1萬7千多名女性乳癌患者中,年齡不到50歲的年輕個案竟高達3成,顯示乳癌發生年紀有「下探」趨勢。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乳癌已有多元的精準治療方式,即便復發轉移,也能透過區分不同亞型,找出合適的治療方式,幫助延緩惡化與延長生命。

MORE

長輩當播客 宣導登革熱防治

【本報高雄訊】高雄市湖內數位機會中心有感於本土登革熱個案持續升溫,社區「蚊」之色變,於是招收社區民眾開課當podcast(播客),有近20位社區長輩參加,製作完成「消除登革熱、守護家園」廣播宣導,預計9月在社區、學校與清潔隊垃圾車放送。長輩們信心十足,未來還要推出台語、客語和英文版。 設在湖內國中的「湖內數位機會中心」,肩負地方數位社會服務。今年的預定課程全民放送「空中廣播我的podcast」,特別將主題設計為消除登革熱播客,也運用湖內DOC數位資源,連結區公所、衛生所與清潔隊義工,與社區民眾共同參與消除登革熱。

MORE

血糖不自控 恐成洗腎預備軍

【本報台北訊】糖尿病若不控制恐成為洗腎預備軍。據國健署統計,糖尿病患者血糖若控制不佳,約四成需血液透析(即洗腎)。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控制好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是腎病患者的必要功課,同時,腎病必需透過驗血及驗尿才能知道,國健署提供四十至六十四歲民眾三年一次、六十五歲以上民眾每年一次的成人健檢。 為幫助民眾早期發現慢性腎臟疾病,健檢包含尿蛋白檢測及腎絲球過濾率(eGFR)的計算,eGFR值即為腎功能指數,數值愈小代表腎功能愈差,透過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介入管理,才能改善會引發腎臟病危險因子,並配合醫療團隊提供之衛教指導,才有機會逆轉腎功能。 吳昭軍提醒,保腎的訣竅有三,第一,定期接受健康檢查;第二,建立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的習慣;第三,糖尿病患者應定期就醫並遵照醫囑規律服藥,才可避免因長期血糖過高而導致早期腎病變。

MORE

救治急性血癌病童  林口長庚啟動CAR-T細胞療法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國內目前可執行CAR-T細胞療法的醫療院所共有七間,林口長庚也在其列。近期林口長庚順利完成全體系前2例CAR-T治療,都是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兒童,並在接受CAR-T治療後持續於門診追蹤觀察,目前初期臨床反應良好,讓家長與林口長庚醫院醫療團隊對於CAR-T治療充滿信心。 林口長庚CAR-T治療團隊日前(5/17)舉辦記者會宣布這項好消息,包括邱政洵副院長、兒童內科部副部長陳世翔、血液腫瘤科系主任張文震及兒童血液科主任張從彥等,均出席記者會說明長庚醫院CAR-T細胞療法的最新進展。 兒童血液科主任張從彥表示,白血病俗稱血癌,是兒童最常見的癌症,占所有兒童癌症的1/3。主要以化學治療為主,雖然整體治癒率不錯,仍有少數復發或頑固性治療相當棘手。所幸,近年來標靶及免疫治療有顯著進步,替這群病人帶來無限希望。 張從彥指出,CAR-T是「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治療」的簡稱,被稱為「活著的藥物」,其原理是抽取病人的免疫T細胞,在實驗室通過基因工程加以強化,使其能識別並攻擊特定癌細胞,再將這些修改後的T細胞擴增輸回病患體內,以快速作戰進而消滅癌細胞。對於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及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臨床試驗成效相當不錯,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快速批准臨床使用。 陳世翔醫師說,CAR-T治療是目前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最新穎的治療,原要價超過千萬元,雖自2023年11月起納入健保給付,但給付條件為患有難治型、移植後復發、第二次或二次以上復發之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兩位病童都是首次復發,因此不符合給付條件。 邱政洵副院長表示,期待未來能發展引進更多免疫細胞治療的技術,改善現有的治療模式,提供需要病童有多一種選擇,讓兒童白血病不再是束手無策的絕症,幫助病童恢復健康、快樂長大。

MORE

急診就診連兩周下降 疾管署估疫情漸紓解

【本報綜合報導】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今(7/16)日指出,COVID-19和流感高峰已過,急診不論原因就診人次已連2周下降;且隨疫情下降,預估急診壅塞也將漸得紓解。 羅一鈞在疫報表示,流感和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都已於7月2日至8日達高峰,預估流感8月初脫離流行期,COVID-19則估8月中旬脫離。 急診部分,羅一鈞說,不論原因急診就診總人次最高點,出現在6月最後一周,單周就診15.3萬人次,至於7月9日至15日急診就診13.7萬人次,比前一周14.8萬人次下降19%,已連續2周下降;預估隨呼吸道疫情下降,急診壅塞將逐漸得到紓解。 另外,疾管署也針對有一名醫師在媒體投書指稱「近期新冠與流感流行為假疫情」,對於急診壅塞情形提出其主觀意見所為的推論,內容與實際狀況不符,他並提出說明事實。 疾管署表示,COVID-19及流感併發重症,仍屬第4類法定傳染病。為整體監測國內疫情狀況,疾管署以多元指標綜合評估疫情趨勢,對於疾病通報定義、診斷試劑與治療藥物的使用時機,均訂有嚴謹規範,醫療機構必須依循辦理,絕無可能為特定目的而虛構。 其次,疾管署蒐集國內健保門急診就診診斷碼、COVID-19併發症、流感併發重症、死亡病例趨勢以及住院數等指標綜合評估疫情趨勢。監測資料顯示,國內COVID-19併發症疫情自今年第23周(6月2日至8日)進入流行期後呈上升趨勢;類流感疫情自第18周(4月28日至5月4日),急診就診病例百分比超過流行閾值,持續處流行期。 再者,依現行COVID-19病例定義,符合臨床條件及檢驗條件的中重症個案須通報衛生主管機關,其中臨床條件明確定義為發燒(38度以上)或有呼吸道症狀後14天(含)內出現肺炎需氧氣治療或其他併發症因而住院或死亡;至於其他原因自行使用家用快篩檢測陽性的輕症或無症狀者,非屬法定傳染病,無須通報。 羅一鈞還反駁,該投書所述「健保到現在為止也沒有批准抗病毒藥及快篩試劑可以用於新冠輕症」並非事實。今年6月26日起至7月31日,疾管署再次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條件,增列「有類流感症狀,且家人、同事及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倘經醫師判斷符合條件者,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公費藥劑。 疾管署於6月下旬起,釋出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至醫療院所,由專業人員評估提供給有醫療實際需要者使用,並邀集領有藥證的快篩試劑製造商積極補貨,多家藥局重新上架家用快篩試劑,且目前健保也有給付高風險對象醫用快篩檢驗。

MORE
/208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