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

服用過量藥物、食物重覆加熱累積肝臟毒素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肝是沉默的器官,通常肝指數上升,患者不自知,往往是在健檢或抽血檢驗有無高血壓等慢性病時才發現。肝指數偏高是指肝臟發炎,而後天肝炎多來自於服用過量的藥物,如感冒、痠痛藥等,尤其飯菜重覆加熱也會累積毒素。 阮綜合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袁嘉明今(7/18)日指出,肝指數偏高代表肝臟有發炎現象,肝細胞有過多死亡或損傷。肝臟雖會自然修復,但有些部分會被纖維組織取代致肝臟纖維化,反覆發炎便會導致纖維化,甚至出現肝硬化。一旦肝臟代謝功能受到影響,容易疲勞、沒有精神。 肝臟發炎的原因來自於病毒性、先天性、後天性等三種。病毒性通常指的是A、B、C等種類肝炎,都需抽血經檢驗確認,A型肝炎和E型肝炎透過飲食傳染。至於先天性肝炎的發生有自體免疫性肝炎,也就是自身的抗體會攻擊肝臟,但須透過後天環境因素誘發,如衰老或是化療等導致,也可能是接種疫苗或體內銅離子或鐵離子代謝異常。 先天膽道系統問題方面,若膽道有先天畸形或發育不良,易造成膽道阻塞,使得膽汁無法順利由肝內排到腸道,大便顏色因而呈現灰白色;若未及時處理,膽汁長期鬱積在肝臟內,將會導致肝硬化甚至死亡等。 至於後天造成的肝炎,袁嘉明說是門診中最常見的類型,以服用過量藥物所引發的案例最常見,例如感冒藥、痠痛藥等,有些人使用止痛藥劑,肝指數也跟著升高。 醫生指出,有些民眾習慣重覆加熱飯菜,那也會累積毒素。袁嘉明表示,臨床上曾有患者以為飯菜煮過後放在冰箱即可保鮮,便連續兩天加熱後食用,卻被送入加護病房。 再者,飲酒過量也會造成肝發炎,另外是脂肪肝患者中大約有一成會發展成脂肪性肝炎、肝細胞壞死等情形 。 醫生也提醒,患有A肝、E肝炎者多發生在衛生條件落後地區,如果民眾置身於不良的環境下工作,應接種A肝疫苗,並注意飲食衛生,才能降低感染機率。

MORE

常外食易罹大腸癌 醫教2招降風險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35歲妙齡女性,長期有便祕與血便狀況卻不以為意,因為害怕照大腸鏡,遲遲沒有進行深入檢查。某天覺得褲子太大件、穿不住,起初喜出望外,以為瘦身有成,直到體重持續下滑才驚覺大事不妙,就醫經診斷確診為晚期大腸癌。中山醫院腸胃科醫師吳文傑建議民眾掌握兩大關鍵,「定期篩檢」把握初期治療時間,以及「喝優酪乳」幫腸胃養好菌,以降低腸癌風險。 根據國健署統計指出,大腸癌平均每13人就有1人罹患,可說是現代人的文明病。據衛福部公布最新國人十大死因統計更顯示,大腸癌持續高居十大癌症死因第三名。 中山醫院腸胃科醫師吳文傑表示,死亡率持續上升不僅跟罹癌率增加有關,大腸癌初期症狀輕微,易跟一般腸胃問題混淆,多數確診時已屬中、晚期,一旦確認為第四期,存活率不到兩成。 吳文傑說,大腸癌發生率高,與現今上班族工作忙碌、外送便捷,以及頻繁外食等行為有關。據媒體調查顯示,約4成上班族每周有三分之一時間外食,餐餐外食者更高達2成4。經常外食民眾,長期易有營養不均、攝取較多加工食物的情況,這些均為誘發大腸癌的危險因子。 「尤其是肩負經濟重擔的40-49歲青壯年族群,背負著工作與經濟壓力,在快節奏生活以及不良飲食習慣雙重夾擊下,更容易讓腸癌找上門。」吳文傑提醒,有部分民眾以為有排便就是腸道健康,選擇聽信坊間順暢秘方。若飲食習慣不改,以及沒有正確腸道保健觀念,大腸癌死亡率將繼續上升。 他也建議,有經常性久坐或頻繁外食的民眾,更應多加留意,避免讓大腸癌有機可乘。 中山醫院腸胃科醫師吳文傑建議民眾掌握兩大關鍵,「定期篩檢」把握初期治療時間,以及「喝優酪乳」幫腸胃養好菌,以降低腸癌風險。圖/吳文傑醫師提供 而要如何避免壞菌增生、「腸」保健康?吳文傑分享兩招,除了「定期篩檢」,還要每天「喝優酪乳」,吳文傑說,優酪乳是非常好且易取得的保「腸」神器,跟吃無糖優格一樣,都有助於增加腸內益生菌,翻轉菌相失衡,從根本改善體質,維持腸道健康。 吳文傑提醒,挑選優酪乳有兩大重點,一為選擇「具國家認證、健康標章」的品牌,品質較有保障;二為選用含有能通過胃酸、膽酸考驗的菌株如B菌(比菲德氏菌),經研究證實,B菌可幫助改善腸胃菌相,減緩發炎反應發生,有助於抑制息肉生長與減少腸癌風險。

MORE

新冠再起又中鏢? 自救之道學起來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疫情邁入第五年,相信大家都知道新冠病毒的可怕,一旦確診,症狀包括極度疲勞、喉嚨痛 、拉肚子、全身痠痛等,除了求助醫師,多休息、多喝水、勤洗手、戴口罩,還可以怎麼做?營養師教你「對治」四大症狀,緩解不適,有助於增強身體抵抗力、早日康復。 症狀1. 有氣無力 營養師高敏敏表示,因為確診導致極度疲勞、有氣無力,可以補充維生素B群,幫助增強體力、加強身體各機能代謝力。食物以選擇非精緻全穀類為主,像是糙米飯、南瓜、玉米、地瓜、馬鈴薯等。 圖/pexels 至於保健品,可以補充維他命B群補充錠,讓自己獲得足夠體力。雖然B群隨時都可以補充,但如果是消化道較敏感的人,建議飯後補充比較好。 症狀2. 喉嚨不適 針對喉嚨痛、沙啞丶咳嗽症狀,高敏敏建議以補充維生素C為主,譬如芭樂、紅甜椒、奇異果、小番茄等,都是維生素C含量豐富食物,可促進傷口癒合、有利於縮短病程。 保健品部分,可以補充維他命C片或是發泡錠,但建議與醫生開的藥物「相隔2小時」再服用。 圖/pexels 症狀3. 噁心腹瀉 如果有噁心、嘔吐、拉肚子症狀,除每日喝水量要達到2000毫升以上,也可以多補充電解質,避免身體缺水,導致電解質失衡、症狀加劇。高敏敏說,如果有必要,也可以購買藥局的專用電解質補充液,因為市售的電解質飲料,通常糖分含量較高。 症狀4. 全身痠痛 高敏敏提醒,當出現全身痠痛,亦即身體處於發炎狀態時,可補充蛋白質、魚油(素食者以亞麻仁油或海藻油取代),幫助修復組織、降發炎。也可以選擇雞蛋、豆製品一類天然優質蛋白質,或是高蛋白飲品。 圖/高敏敏提供 總之,歷經之前超過4年的疫情考驗,如果你還是不小心確診陽性,不用過於慌張,只要採取正確應對方式,並搭配多休息、多喝水,就能加速痊癒、減少後遺症,幫助自己更快恢復體力,重返正常生活。

MORE

遠離壓力胖 醫教3招拒當「阿焦」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皮克斯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2」上映以來,全球票房已經突破10億美元大關。片中描繪青春期少女萊莉,腦中常湧現複雜情緒,特別是象徵焦慮的「阿焦」掀起「腦中革命」,引發影迷共鳴。小宙初日診所肥胖專科暨家醫科醫師楊智雯表示,這部動畫電影最讓她感觸良多的金句,莫過於「我不知道該如何停止焦慮,或許這就是成長的代價」。 現實生活中,你是否也感覺情緒被「阿焦」主宰?楊智雯提醒,長期被焦慮主控大腦,不只影響情緒,體重也會失控!門診曾遇一位34歲科技業男性,3年內結婚、成為新手奶爸,今年喜上加喜,職場表現亮眼,被拔擢升任部門主管,常需在半夜跟國外廠商開視訊會議。 在長期睡眠不足下,腎上腺功能開始失衡,飲食上總以能優先取得的食物為主,泡麵、洋芋片、可樂成為快速補充體力的補給品。內外壓力疊加下,一年內體重暴增20公斤,還被同事戲稱為「熊仔」。 皮克斯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2》劇照。圖/Disney提供 楊智雯也分享,自己曾因家庭事業兩頭燒,家中零食櫃塞滿各種口味洋芋片,一天可吃上3、4包。直到發現衣服愈來愈緊,還被親友提醒情緒變得暴躁易怒,才開始戒除情緒化進食的壞習慣,改以做家務、收納整理作為情緒出口,「當我看到灰塵都被掃出來,就覺得鬆了一口氣!」 楊智雯提醒,「壓力胖」有5大徵兆:腹部肥胖、全身痠痛、腸胃功能紊亂、睡眠質量下降、食欲失控。當出現這些症狀時,可先嘗試培養興趣來紓解壓力,為「阿焦」找到宣洩出口。 楊智雯醫師歸納壓力胖5徵兆,也傳授3招小撇步趕走壓力胖。圖/楊智雯提供 她也傳授3招趕走壓力胖的小撇步,包括適時補充營養素,例如維生素B6、B12是色胺酸轉換成「快樂荷爾蒙」血清素的重要輔酶;培養排解壓力的興趣,如爬山、閱讀、看電影等;擁有充足睡眠,才不會陷入情緒與體重失衡的惡性循環。

MORE

國人10大死因最新調查 癌症居首新冠第6

【本報台北訊】衛福部今(17日)公布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惡性腫瘤)仍占據首位,並已是連續42年高居第一名,其中以肺癌為持續20年排名第一。至於,2022年受到前一年新冠疫情高峰影響,新冠病毒從第19名竄升到第3名,造成1萬4667人死亡,疫情趨緩後,去年新冠肺炎已降至第6名。 依疾病死亡率排序,去年十大死因依序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其中新冠肺炎從前一年的第3名,降至第6名,111年十大死因的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均上升一名,其餘不變。 衛福部統計,2023年死亡人數總計20萬5575人,較前一年減少2863人,降幅為1.4%,主要受新冠肺炎死亡人數減少;死亡率(死亡人數除以年中人口數)為每十萬人口880.7人,減少1.5%;以世界衛生組織(WHO)2000年世界人口結構調整後之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429.6.9人,下降3.2%。 依衛福部統計,112年新冠肺炎死亡人數8962人,較111年減少5705人,各年齡層死亡人數均較111年減少,其中65歲以上減少最多。 圖/衛福部提供 衛福部統計處處長李秋嬿表示,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15萬4181人,占總死亡人數75%,與前一年相較,死亡人數均呈上升趨勢,其中以肺炎最為顯著,增加16.6%,標準化死亡率每十萬人口29.9人,與疫情前30人相近,而新冠肺炎減少38.9%最多。 衛福部統計處科長呂淑君指出,去年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死亡3813人,較前一年減少294人(-7.2%)、孕產婦死亡12人,較前一年減少6人,為105年生產事故救濟條例實施以來最低。 十大癌症死亡率依序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女性乳癌;前列腺(攝護腺)癌;口腔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與前一年的十大癌症死因順位相同,沒有變化。 衛福部分析112年十大死因趨勢: 1、112年死亡人數較111年減少,主要原因為COVID-19死亡人數減少。 2、十大死因中癌症及心臟疾病續居前2名,COVID-19由第3名降至第6名,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恢復至疫情前排名。 3、癌症自71年起已連續42年居十大死因首位。 4、45-64歲、65以上高者事故傷害死亡均以跌倒排名第二,須提防高齡者跌倒風險。 5 、65歲以上自殺死亡率較111年下降,其餘年齡層有回升至疫情前水平趨勢,須持續關注。 圖/記者張睿杰

MORE

【聲波振頻】宗教經咒療癒原理

文/本報綜合報導 世界上的古老民族,都存在著超越人類語言的咒語(mantra),而咒語通常能對應人們的願想,有些可以治療疾病,對治憂鬱或焦慮,也有些被用來顯化財富。人類應用咒語的聲韻或音律,如同鳥兒在樹林間輕鬆的鳴叫一樣,是一種與大自然的密切連結。梵音中的「OM」(嗡)代表的是「宇宙」,這個聲音就像宇宙迴聲,讓人與浩瀚宇宙連結、療癒身心。 聲音療癒科學 美國哈佛大學的賀伯班森(Herbert Benson)博士強調,宗教禱告具有積極健康的意義,有助於引發「放鬆」的反應,以及降低心跳、腦波與呼吸。大衛‧夏那諾夫‧哈爾薩(David Shananoff-Khalsa)認為,唱誦經咒可以藉由舌頭刺激及強化口中的經絡。朗吉辛(Ranjie Singe)博士則發現,特定經咒的唱誦會增加褪黑激素,對治療過程很重要,他著作的《強大自我療癒技巧》中,也特別提到某些經咒可以縮小腫瘤與增進睡眠。 除此之外,人的唱誦聲音能使左腦及右腦同步和諧。唱誦經咒有助於讓大腦充滿氧氣,降低心律、血壓,幫助維持平靜的腦波。阿爾弗德‧托馬地夫(Alfred Tomatis )博士曾經以格里高利修道團(Gregorian Monks)的聲音,讓受試者的耳朵、大腦及神經系統接受測試,以此研究關於聲音和唱誦在科學和醫學上的用途,結果發現,特別是高音,能刺激並改變大腦皮質層及神經系統。 研究指出,唱誦神聖的宗教經咒,可以置入正向能量,實際上,這是因為身體的頻率振動變化所造成。當祈禱或唱誦一段時間後,正向能量就會編碼在這些經咒唱誦中,讓生病或失調的身心得到平衡。這個原理就如同振動頻率的概念,與順勢療法或針灸相同,當人處於自然和諧的振動就會健康。如果身體某些部位以反抗頻率振動,能量就會卡住或生病,透過經咒念誦,可以重返和諧,產生療癒效用。 改變細胞結構 研究發現,聲音可以改變分子結構。法國聲音治療師法比安‧馬曼(Fabian Maman)曾利用克里安攝影術將不同的血紅素對應於各種的聲音,結果顯示,音符能夠呈現細胞的差異性,形成不同的形狀與不同的顏色。實驗結果顯示,細胞結構與組織都可能受聲音影響。 由於持誦經咒產生的振動力量,可能導致身心產生變化,所以對身體及心靈健康都有好處。因為所產生的音頻振動,可以淨化人體的細胞、氣脈,當然也能淨化心靈。因此,如果唱誦經咒的節奏、頻率能引發身心共鳴,就可能促進疾病的痊癒。 音聲療法是一種深層的能量治療,也是現代振動醫學的範疇,振動可以影響心率變異、放鬆腦波模式以及呼吸頻率。因此,讀經誦咒時和諧共振的聲波能幫助減壓放鬆,消除內心的焦慮,增加信心、克服內心的恐懼,改善情緒、使內心平靜。 正如量子物理學之父普朗克所說,萬物因為力而得以興起與存在,我們必須假設在「力」的背後存在有意識、有智慧的心智,這個心智就是萬物的本體。從古至今,人類持咒誦經具有效用的祕密,就在於專注的念力上,藉此開出一條通往靈性的祕徑。  只要學會運用聲波共振的方法,就可以把聲音當成自我療癒的有力工具。 圖/123RF 和諧共振 身心健康 聲音能夠產生共鳴是普遍的常識,不論是說話、歌唱、自然聲、特定音調聲、唱誦等,對於激發、淨化及平衡能量都有助益。聲音能讓人做自己的治療師,只要學會運用聲波共振的方法,就可以把聲音當成自我療癒的有力工具。音波療癒的基礎,即是利用音頻及震動頻率,修復因抑鬱或壓力等導致人體受損的細胞及組織。 人體聲波振動 一般人只知道大腦有腦波,但研究發現,血液、各個器官也都有一定的振動頻率,而腦波、聲波對人體都有作用,每個部位及組織都可能受到影響。物理學發現,物質中每個原子都有頻率,而人體的組成超過37兆個細胞,這些細胞也都有頻率。據實驗,人體細胞的頻率大約在3~17Hz 之間,但會因受測者的性別、年齡、肢體動作或所處狀態,而有些許差異。 國際知名的聲音治療師強納森.高曼(Jonathan Goldman)曾說,身體就像另類的交響樂團,各自演奏獨一無二的交響曲,當身體處於平衡及和諧時就是健康狀態。如果其中有一個音錯了,整個樂曲可能就荒腔走板,而身體的音頻錯了,也會讓人感到不舒服,對應到人體就是生病了。 研究聲療的藍道爾.麥克萊倫(Randall McClellan)博士也指出,在聲音治療的領域裡,重要的是,人體是一個綜合的頻率系統,會以各種不同的頻率共振。而人體組織中70% 以上是水,水本身就是很好的聲音介質。所以,現在音樂療法或聲能治療愈來愈受重視,其實是有科學根據的。 頻率療法原理 事實上,疾病就像其他的自然現象,也是一種振動的頻率,每一種疾病都有特定的振動頻率,只要測出它的振動頻率並調整它,疾病就可能被治癒。艾伯特‧爾本(Albert Abrams)博士寫了一本《診斷與治療的新觀念》(New Concept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也運用頻率療法治好一些人的疾病,但終其一生,都無法被當時的醫學界所接受。後來,因為量子力學受到科學界的重視,才使得爾本的醫理敗部復活,而被推崇為「量子醫學之父」。 美國科學家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表示,如果想找到宇宙的祕密,請從能量、頻率以及振動方面思考,善用音樂或許可以找到支配情緒健康的密碼。從最小的物理粒子,到人體的每個細胞、組織及器官,甚至是無法感知的事物,一切都處於振動狀態。振動的基本狀態是頻率,當聲音共振和諧時就是處於健康狀態。

MORE

水果取代正餐 小心糖分攝取過量血糖失控

【本報台中訊】台中一名50多歲女子,趁夏天想控制體重、也想要控制血糖,刻意減少精緻澱粉攝取,改以水果當正餐,不料攝取過多糖份,造成血糖失控不穩,經過大甲李綜合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陳昱瑋的提醒,改善飲食與藥物控制,血糖才逐漸恢復正常。 陳昱瑋表示,這名患者就醫時血糖忽高忽低,經過詢問後,才發現她幾乎每餐都吃白米飯、麵類等精緻澱粉當主食,為控制血糖,也想要趁機減重,改以吃多種水果當正餐,卻忽略水果含糖量很多,戒掉澱粉後體重卻沒有下降,量測血糖也很不穩定,等到下一次回診時,經過他的提醒,患者才驚覺自己飲食習慣錯誤,忽略水果本身的糖份,反而適得其反。 陳昱瑋說,台灣水果在農民的改善下,幾乎每一樣都很甜,尤其是目前夏天正在盛產的西瓜、荔枝、芒果等,含糖量都相當高,雖然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C、大量膳食纖維等多種營養素,但是吃多卻造成身體的負擔,他提醒民眾高溫吃不下飯,想靠吃水果替代、消暑,千萬要小心無形之中吃下過多的糖,建議一般人想吃水果,一餐以一個手掌大小的量為主,不宜過多。 「吃過多糖,會造成高血壓、也會增加高血脂與膽固醇的可能性。」陳昱瑋指出,許多研究顯示,糖分吃太多會提高罹患慢性病與腎臟病風險,也有兒科研究發表,小孩吃過多含糖的食物、甜食,恐會有過動症、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形,如果高溫的天氣想要喝冰冰涼涼的含糖飲料,要特別注意。 陳昱瑋表示,每個人對「甜」的感受程度不一樣,民眾在購買市售賣飲料可看到都有清楚標示糖份的公克數,以衛福部建議民眾每日糖的攝取量,每天飲食不宜超過總熱量的百分之十。依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1杯700毫升的全糖珍奶,含糖量近62公克,一天一杯就超過每日糖攝取上限,「儘量不要喝比較好,真的嘴饞想要喝,一個禮拜喝一到二次就很多。」儘管水果甜度是自然的糖分,但是也會影響身體,且是飲料中人工提煉的糖對身體負擔更大。 陳昱瑋表示,有的人罹患糖尿病初期沒什麼徵狀,等到出現「吃多、喝多、尿多」,有頭昏、疲倦、昏沉,體重還不斷的下降時,就已經是罹患糖尿病的晚期,他建議民眾除要注意餐前的血糖外,更該留心飯後血糖值,餐後的血糖值以不超過140mg/dL為主,如果罹患了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配合飲食、用藥,也要按時量血糖,「每天固定量血糖值,詳細記錄最重要。」

MORE

疑胃食道逆流竟是脂肪肝 醫生籲避免精緻澱粉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50歲的科技主管陳男體重逾百公斤,原以為是胃食道逆流而到醫院求診,經血液檢查竟是肝指數過高,超音波檢查出重度脂肪肝。醫生要求陳男從調整飲食做起,且要避免精緻澱粉,增加蔬菜的攝取量,還能兼減重。 阮綜合醫院消化內科主任蔡毓洲(7/1)日指出,陳男於門診主訴腸胃道不適,經抽血檢查他的肝指數超標,特別是有脂肪肝的問題。雖然陳男身體尚無異狀,但是過重的體態已經讓身體超負荷了。 陳男接受醫囑,以兩個月的時間調整飲食,回診後足足減了約8至9公斤重,他坦言已經減少精緻澱粉,如糕餅、麵條、麵包等食物,特別是平時改以蔬菜和少量蛋白質進食,經檢查,他的脂肪肝也從重度減少成輕到中度。 蔡毓洲指出,全球脂肪肝盛行率約為20%至50%;台灣多年前統計也有3至4成的人罹患脂肪肝,近年因肥胖趨勢明顯,比率還有再攀升。 「脂肪肝」指的是營養過剩。為何會有脂肪肝?醫生表示,人體中代謝脂肪的部位是肝臟,當飲食攝入過多,肝臟無法負荷時,脂肪就會堆積在肝臟,時間一久,肝臟可能發炎,甚至演變成肝硬化、肝癌等。 一般來說,肥胖者確實有較多有脂肪肝,但不代表瘦子或體型正常者就可以倖免。蔡毓洲指出,原因在於身體中的三大營養素,包含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進入體內後若沒有正常消耗,都會形成脂肪堆積,尤其碳水化合物轉化為脂肪的速度最快。 醫生表示,一個人食用白飯、白麵包等精緻澱粉後,體內血糖升高,胰臟需持續分泌胰島素以調控血糖,一旦胰臟無法負荷,身體會傳遞訊息告知肝臟,將多餘醣分以三酸甘油脂的形式儲存起來,所以即使是體型正常者,只要經年累月吃多少動,仍可能堆積出脂肪肝。 一旦脂肪肝堆積得多,慢慢就會造成肝臟發炎、人體疲倦、精神不好等症狀,血液檢查會發現肝指數高、低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等都過高,甚至引發心血管疾病。 蔡毓洲提醒民眾務必「少吃多動、降三高」。「少吃」是要求盡量減少高熱量及加工食物,只要減少約百分之五十的份量,體重在3個月內就能減重5公斤,同時也會降低脂肪肝,代謝疾病包括血糖、血壓、血脂等問題都會改善。 蔡毓洲提醒,如果是體型偏瘦的人有脂肪肝,可能是本身代謝有問題,建議必要時用藥物減緩血脂或是脂肪肝。

MORE

吃完柑橘類水果喝水 平衡酸鹼值保護牙齒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牙齒有多重要?研究顯示,牙齒健康與心血管疾病、甚至類風溼性關節炎息息相關,若有缺牙不止影響咀嚼,營養的攝取與生活品質都會出現問題,還會增加失智風險;牙齒,可說是守護人體健康的第一道關卡,談到牙齒健康,以下6大食物尤其傷害牙齒。 1.柑橘類水果 柑橘類富含維生素C,對身體有益,但其酸性卻有害牙齒。美國亞利桑納州牙醫蓋斯特倫(Jossen Gastelum)在他的TikTok頻道上表示,柑橘會讓口腔酸度增加,「柳丁、葡萄柚等任何柑橘類水果,都會導致口腔內的酸鹼值降低,從而呈現酸性」,破壞琺瑯質。 牙醫建議,進快吃完柑橘類水果,不要在口中停留太久,吃完後可以喝水,平衡口腔酸鹼值並保護牙齒。 2.冰 喬州奧克斯塔大學一般牙科主任卡普哈特(Kim Capehart)表示,「許多人愛吃冰,這對牙齒也不好。」 低溫的冰對敏感性牙齒患者造成的疼痛可能影響牙床。很多人喜歡直接咬冰塊,牙齒因此損壞的機率很高。 3.黏牙糖果 卡普哈特指出,「我告訴患者,遠離酸的、黏的食物,這些食物對牙齒的傷害匪淺。」他舉例,太妃糖、焦糖、軟糖等,這些糖果碎屑會卡在牙縫,很難清理,容易導致蛀牙。 麵包卡牙縫 變成醣易蛀牙 4.麵包和餅乾 卡普哈特表示,麵包和餅乾也很會卡牙齒,造成口腔問題,澱粉最終會變成醣,造成齲齒。 5.蘇打水與能量飲料 蓋斯特倫表示,碳酸飲料顯然對牙齒有害,「汽水超級酸,酸度形同電池的鉛酸」。他以碳酸飲料「激浪汽水」(Mountain Dew)舉例,「長期喝這款汽水的患者牙齒通常有缺損」。 喝高糖飲料  最好使用吸管 他說,能量飲料也有害牙齒,「大多都含過量的糖,肯定對口腔沒有幫助,就算是無糖版本,其酸度也對牙齒不好」。醫師建議,喝高糖飲料最好用吸管,以減少接觸牙齒的時間。 6.咖啡 卡普哈特表示,咖啡也是破壞牙齒的酸性飲料,無論是黑咖啡或有調味的咖啡飲品,而含糖咖啡更嚴重。 牙醫建議,每天正確刷牙2次,有助平衡口腔酸鹼值,且要在攝取酸性食品後至少1小時內刷牙,若是吃完東西馬上刷牙,會讓唾液無法發揮重新固化加強牙齒的作用,反而破壞琺瑯質。 另外,搭配牙刷與牙間刷,才能有效清潔牙縫。  

MORE

漱口水清潔口腔 這樣做才正確

【本報台北訊】不少人會使用漱口水加強口腔清潔,但錯誤的使用方式卻不少,包含用完漱口水後又用清水漱口、漱口水的使用頻率過高,可能會過度刺激口腔粘膜,導致粘膜脫落或紅腫等,還有些民眾只用漱口水而不用牙刷與牙線清潔。牙醫師提醒,使用漱口水也必須配合正確的刷牙習慣,才能達到預期效果,為避免誤吞,不建議6歲以下孩童使用。 牙醫師陳俊龍在食藥署「食藥好文網」指出,臨床上錯誤使用漱口水的人其實非常多,最常見的錯誤行為包含:只用漱口水而不用牙刷與牙線清潔、用完漱口水後又用清水漱口,或是漱口水的使用頻率過高,可能會過度刺激口腔粘膜,導致粘膜脫落或紅腫等。 牙齒清潔不能只靠漱口水解決,陳俊龍提醒,可備齊牙線+牙刷+漱口水等三大工具,並建議以先使用牙線將齒縫的食物殘渣去除後,使用牙刷將牙齒表面與牙縫清潔乾淨,最後使用漱口水,清除縫隙中可能殘留的細菌。 使用漱口水也有要注意的細節,陳俊龍建議,使用漱口水時,至少在口中維持30秒至1分鐘,最久到3分鐘也沒問題,「切記漱口水用完之後,不需要再以清水漱口,以免將有效成分沖掉」,此外,刷牙後等待一段時間,讓牙膏發揮功能後,再使用漱口水效果會更好。 陳俊龍指出,漱口水也有不同類別,一般漱口水主要功能為清潔牙齒、幫助清除牙菌斑、預防口腔異味與保持口腔潔淨等;藥用漱口水則作為口腔內殺菌消毒使用,更重要的是,使用漱口水也必須配合正確的刷牙習慣,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食藥署提醒,藥用漱口水大多為成藥,或由醫師、藥師、藥劑生指示藥品,有效殺菌成分chlorhexidine gluconate或cetylpyridinium chloride符合規定濃度範圍;成藥漱口水可於藥局、藥商、百貨店、雜貨店及餐旅服務商等5大業者購買;指示藥品的漱口水則須於藥局購買。一般漱口水則在市售商店即可購買,如含氟漱口水(總含氟量1500ppm以下)。 如擔心刺激口腔,可選擇成分不含酒精者,購買藥用漱口水,須注意產品標示上是否有合格的許可證字號,購買漱口水前可先與牙醫師討論,依自己的口腔狀況,如牙周病、蛀牙或抗敏感等情形,選擇適合的品項,為避免小朋友誤吞,漱口水不建議6歲以下孩童使用,6至12歲孩童使用時,需要家長在旁邊指導。

MORE
/37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