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 高紅燕 不同的學生不同作業

THE MERIT TIMES
文/記者蕭海川
字級
收藏文章
20觀看次
圖/高紅燕提供
高紅燕認為,作業改革是雙減政策下提升素養的良方。圖/高紅燕提供
文/記者蕭海川

記憶中的寒暑假作業,是什麼模樣?是一本涵蓋多學科的習題冊,還是老師要求寫的假期日記,或是學校布置的手抄報?

二○二二年秋季學期伊始,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燕山小學的學生們交出了不一樣的暑假作業:既有研究個人姓氏起源的小論文,也有論證自己每日上下學最優路線的規畫圖,還有研究變速自行車數學原理的解析報告……

這只是該校作業體系改革的一角。有著三十三年教齡的燕山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高紅燕表示,根據學校、教師與學生的實際情況,探索作業管理和改革,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核心素養。

落實「雙減」作業大改革

落實「雙減」政策,作業改革是學校發揮主體作用最積極和最有效的部分。在傳統教學模式下,課上聽老師講知識、課下做布置的習題,是大家所熟悉的流程。但隨著課程內容逐漸拓展、教學手段愈發豐富、評價維度日趨多元,同一學科以班級為單位統一布置作業,已很難充分反映教學實際成效與學生具體學情。個別教師布置作業的隨意性,也加劇了教學效果反饋的信息隔閡。

高紅燕說,為此,學校採用聚焦課堂建構與作業重構的「提質雙構」策略,以課堂為軸心、遵循課標要求、優化課堂教學,有針對性地設計作業。如今燕山小學教育集團所轄的四所學校,都制定了較為完善的作業管理細則,對學生作業總量調控、公示制度、定期評價等有明確要求與執行操作程序。

通過打造「基礎┼提升┼拓展」的作業設計策略,燕山小學教育集團實現了學生「人人有不同作業,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作業」的目標。在校期間,學生主做「基礎┼提升」類作業,夯實學科知識;在假期,則主做「基礎┼拓展」類作業,作業內容瞄準勞動、科技等要素,讓學生走進社會,提技賦能。

學校還以經典詩文為切入點,構建起「賞誦︱雅書︱悅畫︱研創」四位一體的經典詩文教育課程體系。相關作業的展示手段豐富多元,既有緊張激烈的「詩詞大會」飛花令角逐,也有切磋詩藝的「和燕詩社」研創活動,還可以在「讀演劇場」創編劇目中演繹經典角色。

轉變教育理念不能畏難

學校作業看上去平平無奇,可真要搞作業改革,阻礙與質疑便接踵而來。這阻力既來自不適應改革的教師隊伍,也來自不認可創新教學模式的家長。燕山小學是濟南市老牌名校,在校學生三千餘人,教師隊伍一百七十多人,如何讓師生家長相信改革是對的?

高紅燕有自己的改革方法論。她先將教師隊伍分成三支梯隊。自己與部分教師一同先行先試,為改革探路。同時,她邀請校外專家分享前沿成果,加強教師的理論素養功底,共同研究國家高考綜合改革要求,還在校內定期舉行教師講堂,讓老師培養老師。

「這場改革給老師很大觸動。過去光是低頭教書,現在則要考慮把課程延伸得更遠。」燕山小學教務處副主任王麗娜說,作業內容從學生實際、日常課題出發,將不同學科聯動起來。

在高紅燕看來,優秀的作業設計是課程的延伸,強調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靈活運用,始終是教育教學工作的關鍵要義。教育理念的轉變,比形式的改進、內容的革新更難。

「『雙減』政策落地後,有的家長不理解、不適應,覺得學校布置的作業少了,孩子學得就不紮實了。個別家長私下加作業量、立高要求。」高紅燕說,有個學生放學後臨近半夜還沒到家,幾經波折,才在附近公園裡找到。細問之下,原來是學生跟家長因為作業和成績鬧了彆扭。

之後,高紅燕與家長做了推心置腹的交流。「我請家長相信學校、相信教師,孩子學習總有一個過程。不要強求孩子每次作業都要全對、每次考試都要高分。家長都做不到的事,不必要求孩子做到。」高紅燕說,經過數次跟進家訪,孩子的成績穩中有升,家庭關係也和睦了許多。

「我們既有會上課的老師,也有會研究的老師。善於講課的,已在優質課評比中脫穎而出;善於研究的,已在教學技能大賽中名列前茅。」高紅燕說,為大家找到各自的賽道,學校發展才更充實。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