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

累、腫、喘3症狀  心衰竭恐上身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醫師提醒,如果經常有「累、腫、喘」等症狀要小心,恐為心臟衰竭上身,最好盡快到醫院檢查,以提早發現、提早治療。長庚醫院為提升全民健康知識,做好自我及家人健康管理,今年在台北政大公企中心將舉辦四場名醫講座系列活動,鎖定心衰、肝癌、肺癌及糖尿病這四種疾病,提供相關的預防、診斷與治療方法。 今(15)日展開首場講座,主題為「心動不衰竭—心的躍動,活力人生」,內容包括「我怎麼知道我有心臟衰竭」、「我有冠心病、心臟衰竭怎麼辦?」、「心臟衰竭遠距居家照護」、「心臟衰竭的外科治療」及「心臟衰竭可以運動嗎?」。 本身是心臟專家的長庚決策員會主委程文俊,親自到場開幕致詞,他表示,心衰竭被稱為「心臟的癌症」,五年的存活率只有一半,但只要有好的診斷和治療,都可以獲得控制。他呼籲全民應重視此議題,共同努力維持健康,降低心衰的盛行率。 基隆長庚心衰中心主任王兆弘指出,台灣心衰竭的病人愈來愈多,較十年前增加9倍,還有很多病人心衰竭上身仍不自知。他建議可以觀察是否出現「累、腫、喘」等症狀,如果有這些症狀應盡速就醫,透過抽血檢查,當B型利鈉尿生肽的數值>400,就能確定是否心臟衰竭上身。 林口長庚心衰中心主任張其任表示,心衰竭病人須規則服藥,並調整生活習慣,以嚴格控制危險因子,包括控制血糖、血壓和膽固醇,同時要戒菸、減重及規律運動,必要時以心導管或繞道手術來改善心臟血流供應。 高雄長庚心衰中心主任陳世明表示,心衰患者一定要做好飲食控制,注意鹽分和水分的攝取,盡量避免罐頭、醃漬、加工食品,以及避免升糖指數高的食物,例如甜食、含糖飲料等。同時最好採取川燙、清蒸或水煮方式料理。 此外,透過規律運動改善體力與心肺功能也相當重要,例如騎腳踏車、走路、肌力訓練、柔軟操等,若運動期間有不適症狀應立刻暫停,休息後未緩解,則應盡快就醫。

MORE

特殊兒童好比皮諾丘 職能治療幫助成長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皮諾丘職能治療所今(15)日正式開幕,標誌著北市內湖區在兒童職能治療領域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治療所配備了完善的設備和設施,由經驗豐富的專業團隊營運。治療所組長姚丹雅職能治療師表示,小木偶「皮諾丘」在成為一個真正的小男孩之前,經歷了許多挑戰,而許多特殊兒童就像皮諾丘一樣需要幫助,「我們希望扮演幫助皮諾丘成長的重要角色,透過職能治療,協助每一位孩子好好長大。」 台北市內湖區近日迎來了一家全新的兒童職能治療所——皮諾丘職能治療所,致力於為社區家庭提供專業而全面的兒童職能治療服務。治療所專門針對發展遲緩、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自閉症等兒童,幫助他們提升各項能力,進而提高生活品質。 姚丹雅表示,皮諾丘職能治療所提供的服務範圍廣泛,除了職能治療外,還包括音樂療育課、藝術療育課等多種療育課程;「音樂療育和藝術療育,不僅能夠激發孩子們的創造力,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表達自己,舒緩情緒,提升社交能力。」 圖/皮諾丘職能治療所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皮諾丘職能治療所還特別設計了兒童正念和兒童瑜伽課程,這在同類治療機構中實屬罕見。姚丹雅指出,正念練習和瑜伽能夠幫助孩子們學會自我調節,提升專注力,並且在情緒管理方面取得顯著成效。「通過這些課程,孩子們可以學習如何專注在當下,打開自我覺察力。」 在皮諾丘職能治療所的開幕茶會上,眾多家長和業界專家齊聚一堂,對治療所的未來發展寄予厚望。現場還舉辦了多場互動活動,讓家長和孩子們親身感受如何從「玩」當中學習。 在皮諾丘職能治療所的開幕茶會上,眾多家長和業界專家齊聚一堂,衛福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主任張自強(右1),也前來祝賀高徒姚丹雅(右2)。圖/皮諾丘職能治療所提供

MORE

小心腎絲球腎炎 輕忽治療恐需洗腎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腎臟內科醫師提醒,慢性腎絲球腎炎若未妥善治療,終將導致末期腎衰竭,大約有10~20%需長期透析(洗腎)的病患,病因可歸咎於慢性腎絲球腎炎,因此千萬不可輕忽。 60歲鄭小姐,三個月以來食欲不振,體重不斷減輕,臉色變得蒼白,至多家醫院就診,因抽血檢測各項數值大多正常,僅有貧血現象,醫師開立口服鐵劑補充,然而症狀並未改善,近期更出現下肢水腫及呼吸變喘,幾乎無法行動,輾轉前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腎臟內科檢查,才發現尿液中有大量尿蛋白和血尿,胸腔也有積水。 主治醫師周以新指出,這是所謂的腎病症候群,為腎絲球腎炎常引發的症狀,鄭小姐接受利尿劑治療,以及經過腎臟切片檢查後,確診罹患罕見的「類澱粉沉積症」。 周以新進一步說明,腎臟是負責過濾人體水分及毒素的器官,腎絲球就是腎臟裡的小小過濾器,由小血管和特化上皮細胞等複雜的結構所組成,每顆腎臟裡平均約有一百萬顆腎絲球,當疾病造成腎絲球發炎,就會產生腎絲球腎炎。 根據國際腎臟醫學會分類,腎絲球腎炎多達數十種,詳細病因十分複雜,多與基因調控異常有關,其他可能引起次發性腎絲球腎炎的病因包含自體免疫疾病(紅斑性狼瘡、血管炎、抗基底膜腎炎)、先天代謝異常、病毒感染、細菌感染、惡性腫瘤、藥物、重金屬、化學物質等等。 常見的腎絲球腎炎症狀包括無痛性血尿、尿蛋白、高血壓、水腫,有些腎絲球腎炎甚至會合併器官的症狀,例如眼睛、肺部、關節、皮膚等,嚴重的尿蛋白,可能併發所謂的腎病症候群,是一種包含水腫、尿蛋白、低白蛋白血症、高血脂、血栓、容易感染等的多重綜合症。 周以新表示,腎絲球腎炎的診斷較為複雜,除了需綜合疾病史、身體檢查、血液及尿液檢查結果,通常會需要接受腎臟切片檢查,利用細針抽取少許腎臟組織進行病理檢驗,方能確定診斷,因此建議至腎臟專科就診評估。

MORE

強化粒線體健康 遠離長新冠後遺症

【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衛福部疾管署本周示警,國內新冠疫情進入第六波Omicron且進入流行期,預估8、9月後才有下降趨勢。專家提醒,尤其要注意「長新冠」後遺症的影響,會讓粒線體發生質與量的變化,無法正常運作,因此保護身體和強化粒線體健康,至關重要。 藥師出身的德風健康館創辦人伍慶雲說,感染新冠病毒後,可能會出現許多症狀,包括記憶力和注意力問題(俗稱「腦霧」)、胸痛或胸悶、睡眠困難、心悸、頭暈、關節痛、抑鬱和焦慮、耳鳴、噁心、腹瀉、胃痛、食欲不振、體溫高、咳嗽、頭痛、喉嚨痛、嗅覺或味覺改變與皮疹等等。 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定義,所謂「長新冠後遺症」,是指廣泛定義為最初感染COVID-19或SARS-CoV-2後持續或發展的體徵、症狀超過4周或更長時間;患者在感染新冠後,最常見症狀包括極度疲倦、呼吸急促、嗅覺喪失、肌肉疼痛。 圖/德風健康館提供 能量工廠VS.病毒工廠 被譽為「台灣粒線體之父」魏耀揮表示,新冠病毒影響粒線體的運作,把「能量工廠」轉換成「病毒工廠」,讓身體粒線體發生質和量的變化而不能正常運作。 他指出,粒線體是細胞的發電廠,負責將食物轉化為能量ATP,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健康的粒線體運作效率高,能夠有效地產生能量。然而,隨著年齡增長或受到病毒感染(如新冠病毒)影響,粒線體功能可能受損,導致疲勞、記憶力減退等症狀。 魏耀揮引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和美國賓州大學在費城小兒專科醫院一項研究,指出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粒線體功能受到很大影響,這種損傷,甚至在病毒清除後也無法恢復,屬於永久性損害,導致所謂的「長新冠症候群」。 被譽為「台灣粒線體之父」魏耀揮(左)與藥師伍慶雲相見歡。圖/德風健康館提供 保護粒線體 預防慢性病 伍慶雲說,德國粒線體醫學,對粒線體的保養上相當重視「還原型Q10」,因為還原型Q10能夠啟動粒線體的能量生產,可強化粒線體健康;以藥師觀點來看,尤其以液態型口腔黏膜吸收劑型,在吸收上更迅速且吸收率相對更高,對於新冠後遺症如疲勞、腦霧等症狀,有顯著改善作用。 伍慶雲強調,現代人生活中的汙染物、藥物使用等都會損害粒線體,因此,保護和強化粒線體健康,至關重要。 兩位專家指出,要在日常中保護粒線體,必須建立3個基本觀念: 1.健康的生活方式 「均衡飲食」: 多吃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堅果,幫助清除體內自由基,保護粒線體。 多吃天然蔬果與佩戴口罩,都是保護身體與粒線體的好方法。圖/pexels 「規律運動」: 適度運動,有助維持粒線體健康。 「戒菸限酒」: 避免吸菸和過量飲酒,因其會損害粒線體功能。 2.避免接觸環境汙染物 「佩戴口罩」: 在空氣汙染嚴重地區,外出時佩戴口罩,可以減少吸入有害懸浮微粒。 「飲用純淨水」: 避免飲用受汙染的水,確保水源乾淨。 3.合理使用藥物 「諮詢醫師」」: 在服用藥物之前,應諮詢醫師,了解藥物的副作用,並根據醫師建議,合理使用藥物。 兩位專家總結,粒線體是人體健康的重要基礎,保護粒線體,可以幫助我們延緩衰老、預防慢性病。

MORE

喝咖啡有益身心 抵消久坐對健康的危害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上班族久坐超傷身,喝杯咖啡吧。最新研究顯示,喝咖啡能延年益壽,可抵銷部分久坐帶來的危險影響。 每日郵報報導,科學家發現,如果天天坐在辦公桌前至少6小時的上班族每日喝2至3杯咖啡,早死風險較不喝咖啡者低33%。 研究人員認為,咖啡強大的抗發炎作用,或許能抵消每天數小時久坐所造成的傷害。 大量研究發現,每天長時間坐著6至8小時,與心臟病、糖尿病和癌症導致的早逝風險有關。 圖/Unsplash 缺乏運動會引發身體主要器官和組織發炎,恐造成致命傷害,尤其現今辦公室和家中大量出現電腦、電視等設備,愈來愈多人過著沙發馬鈴薯式生活,這代表很多人運動程度遠低於標準。 英國國民保健署(NHS)估計,英國人平均每天花9小時坐在椅子上,這不僅減緩新陳代謝,還會損害身體控制血糖、血壓和脂肪分解的能力。但最新研究顯示,增加咖啡攝取量可以降低風險。 中國大陸蘇州大學科學家分析,10年間超過1萬名美國成年人的生活方式數據,檢視受試者坐著的時間與咖啡的消耗量,結果顯示,每天坐6小時或更長時間,但喝2至3杯咖啡者,死於任何疾病的可能性低三分之一。 從事最新研究的科學家認為,咖啡豆中重要的抗氧化成分,是抵消久坐風險的關鍵,他們指出,「咖啡富含生物活性物質,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由於其強大的特性,咖啡可以降低慢性病的死亡率」。

MORE

【養眼專欄】眼睛不適,是手機看太多了嗎?

文/陳瑩山(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 門診病患常常主訴眼睛疲勞、眼睛紅,感覺酸酸澀澀的,特別是到了下午更感覺到視力模糊,讓自己很困擾。 我們知道平常空氣汙染,空氣中的PM2.5數值過高,容易引起眼睛慢性發炎、發紅、發癢等不適感,但會影響眼睛的還有光線的問題。有的病人視力檢查結果正常,視力就是我們平常測量視力時驗出來的1.0、0.9這種數值,但是視覺品質不好時,感覺就像透過一層紗在看東西,同時對比敏感度也下降。這就好比用傳統的映像管電視,雖然可以看到畫面內容,但是清晰度跟銳利度及色彩飽滿度,都遠遠比不上現在的液晶螢幕電視,畫面總是讓人感覺看不清楚。 現在每天生活上陪伴我們最多的就是手機產品,再加上工作又使用電腦或是平板,日常生活中每一個環節都與這些產品有很大的連結,因而當過度使用眼睛疲勞時,眼睛四周肌肉的緊張度增加,這樣會導致眼睛供血不足,出現視力模糊、視力下降,甚至頭暈眼花狀況的發生。若使用3C產品時的姿勢又不正確,頸部和肩部的肌肉,神經也會受到影響,長期下來就會造成我們疲倦,除了眼睛,身體相應部位也出現疼痛、酸、麻的感覺。 用眼過度,長期下來除了視覺疲勞,眼睛感覺酸澀、疼、流眼淚,如果不注意和修正,嚴重時會有視力下降的情況,以及因對光的感受度增加而發生覺得刺眼的恐光症。此時,可能已經罹患屈光不正、角膜炎、白內障、虹膜炎、結膜炎、角膜表面破皮或乾眼症等眼部疾病。由於眼睛對比敏感度和清晰度下降,大腦對物品邊緣的感知能力下降,當無法迅速判別眼前物體是什麼時,就要花腦筋去想。因此,視力退化也可能導致老人痴呆提早發生,不可不慎! 當用眼過度已造成日常生活不便時,建議需就醫診療。而平日的保養有其必要且重要,建議如果睡前需要看手機,還是要打開室內的燈光,如此可減少因環境光昏暗造成瞳孔放大,而讓更多手機的光線進入眼中。讀書寫字、畫畫、使用電腦時,務必保持正確姿勢與距離。 此外,平時還要有營養均衡的飲食,可以在飲食中多補充含DHA的omega-3好油,以及多吃深綠色蔬菜、橘黃色蔬果、每天一顆蛋。以上這些食物都富含葉黃素及玉米黃素,可以幫助我們增加對眼睛的保護力。

MORE

你不是懶 只是脾虛

文/醫學博士王柳青&翟煦 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將各種營養物質運輸到身體的各部位,為我們提供能量。一旦脾虛,脾的功能就會受到阻礙。此時,營養物質就沒有辦法被運送到需要的部位,器官缺乏能量,肌肉就會感到很沉重,讓人沒精神、想睡覺,誤以為自己懶洋洋…… 生活節奏的加快,讓很多人早出晚歸。忙的時候,中午根本來不及休息,常常餓一頓飽一頓。晚上回家後還要面對各種瑣事,等到處理完,又因為想要有獨處的時間,喘口氣放鬆,因此選擇熬夜。因為熬夜,第二天早上根本起不來,掙扎爬起來去上班後,一整天都覺得很累。 平時上樓、走路都可能氣喘吁吁,疲憊不堪。有人以為只是最近太忙,沒吃好也沒休息好,於是開始補充各種營養物質,只要有時間就會補眠,可是依然沒效。當他看到身邊的人好像不受影響,可能就會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太懶了?出現這種情況,先別急著否定自己,你有可能只是脾虛了。 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將各種營養物質運輸到身體的各部位,為我們提供能量。可以說,脾是人體的「食物加工和運輸中心」,就像一個特殊的轉運站。 因為在這個過程中,脾其實也參與了消化吸收。一旦脾虛,脾的功能就會受到阻礙。此時,營養物質就沒有辦法被運送到需要的部位,器官缺乏能量,肌肉就會感到很沉重,人自然會覺得沒有精神,也就容易想睡覺。就算是想去做尚未完成的工作,身體也會被疲乏糾纏,效率自然降低。 這種睏乏、總是睡不醒的狀態,屬於脾虛的一種臨床表現形式。要判斷這種症狀表現是否屬於脾虛,還需要先了解脾虛的相關症狀。 身體常感疲累,沒精神,可能是脾虛問題。圖/Pexels 脾虛時就想睡覺 記得小時候一出現精神不振和睏倦的症狀時,父母就會帶我們去中醫診所。經醫師詢問最近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後,往往會先看舌苔。正常人的舌苔是白色的,偏薄、不厚膩,但如果舌苔表面看起來厚厚的而且發白,多半是脾陽虛導致的。 脾陽虛是由脾氣虛發展而來,這類人的溼氣也會比較重。身體裡的水溼無法排出,人就很容易想睡,再怎麼補充營養,可能都沒有太大的作用。 改善脾虛三方法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從飲食習慣、運動習慣以及中醫穴位按摩這三個方面來進行調整。這三者結合,能幫助我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而且有助於健脾養胃,讓人精神愈來愈好。 1.飲食習慣 可以多吃一些能補脾益氣的食物,比如山藥、紅棗、紅豆、胡蘿蔔、馬鈴薯、花生、薏苡仁、菠菜、香菇等生活中常見的食物。 ◎紅豆薏米粥 材料:適量紅豆、薏苡仁 作法:紅豆、薏苡仁洗淨後放在開水裡煮沸,小火慢熬一段時間,煮熟即可。 注意:紅豆、薏苡仁不僅可以當作主食食用,還可以當作茶來喝。如果想更方便一些,可以直接買紅豆薏米茶,用開水沖泡。 紅豆薏米粥。圖/123RF​​​​​​​ 2.中醫穴位按摩 中醫對脾虛引起的嗜睡,可透過按摩穴位來改善症狀。 ◎太陽穴 位置:在顳部(即眉梢和外眼角之間),向後大約一指的凹陷處。 方法:按摩前將手掌搓熱,掌根部位貼著太陽穴,緩慢地順時針揉十五次左右,逆時針再按摩相同的次數即可。 ◎曲垣穴 位置:在肩胛骨內側端上緣的凹陷處,或是肩胛骨內側端與肩胛骨內側緣之間形成的夾角處。 方法:用雙手的指腹輕輕繞這個部位,做環狀運動進行按摩即可。 3.運動習慣 適當地運動能夠增加身體的熱量,加速體內的氣血流轉。嘗試一些簡單的運動,如踢毽子、跳繩、跑步、打太極拳、健走、瑜伽等,都會有效果。如果不想外出活動,可以優先考慮瑜伽。 長期堅持運動,體內的溼氣慢慢就會去除,身體也會輕鬆很多。這樣一來,精神會更加飽滿,減少總是睡不飽的情況。 (摘自《排溼養脾,不生病、不顯老》,聯經出版) 嘗試一些簡單的運動,如跑步,可去除體內的溼氣。圖/Pexels

MORE

卓榮泰:HPV疫苗兩性共同施打 有望明年啟動

【本報台北訊】HPV疫苗兩性共同施打,近年成為討論話題。國民黨立委楊瓊瓔今天在立法院質詢時,詢問行政院長卓榮泰與衛福部長邱泰源,有關HPV兩性共同施打時程,兩人皆承諾,有望最快明年開打。 行政院前院長陳建仁及衛福部前部長薛瑞元,今年3月在立法院備詢時曾承諾,最快明年將國中男納入HPV公費施打,但尚在研議提供14歲的國一男免費施打,或追打到18歲,跟上國中女性的施打進度。 楊瓊瓔今天在立法院質詢時,追問卓榮泰跟邱泰源相關時程。卓榮泰表示,明年預算現正概算中;邱泰源回應,HPV疫苗對男性相關癌症的預防很重要,預算編列也在研議中,肯定台灣往亞洲第一個先進國家執行HPV兩性共同施打的方向努力。

MORE

排便困擾難解 中醫教撇步

【本報台北訊】現代人壓力大吃多喝水少,常有便祕困擾,不少人會吃益生菌、酵素來幫助排便,但其實吃中藥也能緩解便祕問題。 一位41歲蔡姓婦人表示,近5年來她常常1周才上1次廁所,便祕成為習慣,偶爾還會腹痛、頭痛,整天總覺得「大腹便便」、很不舒服,可能與她性格容易緊張、做生意壓力大、生活不規律有關。 她試過瀉藥和灌腸,但停用就再度便祕,吃許多益生菌或酵素,所費不貲卻效果不彰,因此向衛福部彰化醫院中醫師黃鋒榮求助。 黃鋒榮表示,經胃鏡和大腸鏡檢查,發現患者不是消化系統器官有問題的器質性便祕,而是習慣性便祕,經過潤腸通下及補益脾胃,效果慢慢浮現,3個月後可以每天解便一次。 生活習慣影響大 黃鋒榮說明,習慣性便祕的發生原因,多與生活環境和個人行為有關,如生活緊張、壓力大、飲食不定時、不運動、飲水不足、纖維質攝取少等。 若長期便祕不解決,可能衍生腹痛、頭痛、肩酸、食慾不佳、口臭、頭昏眼花、失眠、急躁、口乾舌燥、疲勞等症狀,甚至引發大腸癌、心血管疾病等。 黃鋒榮表示,據醫學推估成年人罹患便祕者約15%左右,臨床上女性多於男性,可能與女性受雌激素影響、肌肉力量不足、運動量較低、水喝較少有關;年齡方面老年人多於年輕人,因老年人消化功能退化,便祕比率上升。 圖/FREEPIK 中醫2招調理 針對上述個案治療,黃鋒榮首重「潤腸通下」,以玄參、麥門冬、生地黃、大黃、芒硝的增液承氣湯為主,後續再「補益脾胃」,以香砂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為主,提升腸蠕動功能,3個月後已可以每天排便1次。 他強調,預防便祕最好從日常生活做起,包括保持情緒平穩、規律作息、多運動、攝取足夠的纖維質與水分,避免服用廣告打很大、來源不明的藥物,才能避免更嚴重的健康隱憂。 資料來源:便祕吃益生菌、酵素有用嗎?婦「滿肚子大便」超悶!醫建議2招助排便 圖/FREEPIK

MORE

新冠第六波流行期!10肺炎住院「近半都新冠」

【本報台北訊】新冠疫情再度捲土重來!是Omicron變異株入侵本土社區以來的第六波流行期。上周中重症住院本土個案新增328例,比前一周263例還多,疾管署為因應疫情,將在全台2000家醫療院所發放300萬劑免費快篩試劑,重症專科醫師何建輝也提醒,近期十個肺炎住院患者有近一半是新冠,高齡共病長者須注意。 疾管署統計,上周新冠本土個案新增328例,較前一周263例增加,其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研判疫情上升且進入流行期。發言人曾淑慧表示,疫情波動會受到變異株變異、疫苗接種數量等因素影響,預估此波疫情要等到8、9月後才會下降。疾管署日前與藥師公會全聯會共同合作,免費提供800多萬劑新冠家用快篩,目前已發送得差不多了,將於7月起啟動新專案計畫,超過2000間診所協助分發300萬劑快篩試劑供民眾免費領取。 對此,台南市立安南醫院胸腔內科醫師何建輝在臉書發文,提到近期手上收治的十個肺炎住院患者中,有4-5個就是COVID-19,他示警「雖然已經類流感化,但高齡共病長者仍須注意」。台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詹前俊也提醒,免疫力較差、65歲以上長者等高危險群,如出現呼吸道感染症狀,建議連續三天快篩,若確診染疫,可在醫師評估下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 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周慶明指出,前些日子新冠流行期主要症狀為咳嗽、流鼻水,相對輕微,僅一成發燒,最近確診者約有七至八成發燒、全身痠痛,「病毒似乎變得比較凶」,他認為診所協助免費發放快篩,對象會更精準,並考量家戶感染風險,也讓患者帶回家,當家人出現症狀就可及時篩檢,在這個疫情上升的時間點,對防疫更有幫助。 圖/記者張睿杰

MORE
/204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