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登雲杉樹頂 揭開毬果祕密

THE MERIT TIMES
本報台北訊
字級
收藏文章
35觀看次
沈介文為了研究學習繩索攀樹,在塔塔加研究台灣雲杉多年,揭開毬果的生長祕密。 圖/中央社
【本報台北訊】二十年前,熱愛登山的沈介文為了研究,學習用繩索攀樹,登上最高可達五十公尺的台灣雲杉,揭開樹頂毬果的祕密;離開研究後,他仍繼續帶著孩子們攀樹,把對樹木的關懷傳給下一代。

近年有愈來愈多人認識攀樹,但在早期,有一群人為了研究高大的樹木,靠著一棒傳一棒,將攀樹的觀念和技術引進台灣;沈介文就是從台灣首名領有攀樹師證照的蘇俊朗身上,學會這套技術,成為台灣攀樹先驅者之一。

空中反覆屈伸

重量交給繩索

沈介文表示,一九九四年他修習育林學相關課程時,為了採集種子並研究樹木萌芽、開花、結種時節等課題,開始接觸攀樹;他分享,台灣林業興盛的時代,為了爬上高聳的樹木採集種子,工人會在樹幹釘上「ㄇ型釘」,一步步往上爬,現在溪頭的一棵台灣杉,還可以看見當年留下的「ㄇ型釘」。

沈介文曾嘗試利用攀岩繩索攀樹,「一開始以為攀樹和攀岩一樣,沒想到觀念完全相反」,因攀岩的繩子是避免自己掉下去,但攀樹卻是要靠著繩子往上升,將全身重量交給繩索;他表示,攀樹時像隻奮力上爬的尺蠖,反覆屈伸,又像深蹲練習,只是腳是踩在空中晃蕩的繩結。

直到二○○三年,他開始向蘇俊朗學繩索攀樹,並在隔年展開自己第一場攀樹研究;沈介文的研究以台灣雲杉為主,在此之前,根據學界紀錄,雲杉每年三到四月開始授粉,種子隔年一、二月才會成熟,但沈介文爬上雲杉,並在二○○九到二○一一年在此長期研究,才解開人們對雲杉的誤解。

沈介文指出,其實每年約十一月,雲杉種子就會從毬果中飛落、四處散布,但毬果到隔年一、二月才會落下;雖然早期會用望遠鏡觀察,但雲杉樹高可能五十、六十公尺,毬果又只長樹頂上,「根本看不到」,真的要親自爬上去之後,才揭開這場美麗的誤會。

學會攀樹後,沈介文曾協助其他樹木研究,某年甚至得在下著雪的棲蘭山,冒低溫爬上樹;只可惜研究因他的生涯規畫改變而中斷,未能完成學術發表。

靠蠻力容易累

協調性不可少

十多年前,沈介文從研究第一線退下,轉而到學校帶領民眾、小孩爬樹,他發現,女性在攀樹上,不會比男性差,因為攀樹主要是靠身體協調性、平衡感等,「若只靠蠻力很快就累了」。

沈介文觀察,台灣學校校齡可能有五十、六十年,甚至上百年,但校樹樹齡往往頂多二十、三十年,創校時種下的樹,常為了擴建、空間需求砍掉,他感嘆,「樹沒了、重種就好」的觀念,讓台灣校園很難見到百年大樹。

此外,許多都市樹木因未能受到妥善照護,可能是一開始栽種方式錯誤,或沒有把包住根部的材料去除、栽種基地不夠大等,樹長大後,又可能遭不當修剪,導致樹愈來愈脆弱;他期盼更多人投入專業樹木養護工作,成為「樹上的工作者」,一起關注樹木健康。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