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木偶嘉年華 起源巴西奧林達

THE MERIT TIMES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字級
收藏文章
38觀看次
奧林達保留許多具歷史價值的教堂及修道院,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圖為百年主教座堂。圖/心琺
奧林達巨型木偶博物館,約保存100個木偶。圖/心琺
奧林達巨型木偶博物館,約保存100個木偶。圖/心琺
奧林達巨型木偶博物館,約保存100個木偶。圖/心琺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巴西東北部海習飛(Recife)的城市奧林達(Olinda)建於1535年,因擁有數十座具有寶貴歷史價值的巴洛克式教堂和修道院,並維持殖民地的城市布局,198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這裡也是巨型木偶嘉年華遊行的起源地,還擁有一座巨型木偶博物館。

1931年開始,奧林達狂歡節期間,會有巨型木偶跟著民眾一起遊行,除了有傳統的木偶,還會有政治人物、明星等,它們除了會在奧林達的山坡遊街,還會到海習飛的Polo Marco Zero參加遊行,每年約有50萬民眾同歡;嘉年華結束後,這些木偶會在2個空間展出──其中一個是位於奧林達Alto da Sé的Casa dos Bonecos Gigantes e Mirins de Olinda,另一個是位於市中心的奧林達巨型玩偶博物館(Casa dos Bonecos Gigantes de Olinda)。

依照片建模 捕捉人物神韻

巨型木偶約3.5~4公尺高、重約15~20公斤,頭部有軟墊,前面有一個開口,為木偶師提供視野及呼吸口;最初,這些木偶的身體是木頭製成,頭部則是紙漿,如今大多以纖維製作;首先,根據照片進行黏土建模,捕捉人物特徵,手臂的材料則是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以便木偶師在遊行期間,能保持動作輕盈,也不會傷害一起狂歡的民眾。

第一個巨型木偶被命名為Zé Pereira,1932年抵達奧林達後,被改名為「午夜男子」(Homem da Meia Noite),後來它有了其他同伴──「中午的女人」(A mulher do dia)和「下午的男孩」(Menino da Tarde)。

巨型木偶之父 以黏土面具起家

造型藝術家西爾維奧.博特略(Silvio Botelho)便是「下午的男孩」的創作者,也是他讓巨型木偶在狂歡節中流行起來,讓製偶藝術家有機會互相交流作品,所以他也被冠上「奧林達巨型木偶之父」的美名;為了保存木偶,博特略在Alto da Sé創立奧林達巨型玩偶博物館,裡面約有100多個巨型木偶,大多是巴西文化人物,或對當地藝術產生一定影響的人,例如:歌手路易斯.貢扎加(Luiz Gonzaga)、劇作家艾里亞諾.蘇阿斯納(Ariano Suassuna)、喜劇演員Chacrinha等。

博特略分享,小時候他很喜歡參加狂歡節,每次結束之後,他都會很難過;為了留住回憶,9歲他開始用黏土,自製嘉年華的面具,意外大受好評,每次嘉年華前夕,都會有人來訂購;當他10幾歲時,一名工匠委託他製作大型偶,沒想到第一個嘗試的作品──下午的男孩,不只獲得工匠的認可,也成為奧林達第3個代表木偶。

「我正在為巴西歷史留下遺產」,對於自己推動巨型木偶成為當地代表文化,博特略感到非常自豪,他表示:「我認為我完成來地球的使命。」博特略說,這裡的一切都太快,我們來這裡的時間又太短,我們必須做、嘗試任何事情。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