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漿與豆腐

THE MERIT TIMES
文/江明麗
字級
收藏文章
30觀看次
圖/樹下繪本
文/江明麗

世界上所有的發明,都來自於對生活不斷的發現與嘗識,無論是吃的還是用的。以吃的食材來說,現代人講究盡量要攝取食物的原型比較健康,不過這種理論在黃豆這種豆科大豆屬植物來說就不大適用,原因是它本身具有豐富的蛋白質、胺基酸、鈣、維生素B群、膳食纖維等,尤其是吃素者替代動物性蛋白質的選擇,那麼黃豆經過加工後可以有哪些型態呢?可是千變萬化,甚至還能料理成中華傳承千年的菜色之一。

黃豆莢果 百變製品

黃豆是植物的莢果種子,外型呈現橢圓球形,原產於中國大陸,早在5000年前的神農氏時代就已經發現,古時候叫做菽,在《禮記》、《詩經》、《呂氏春秋》等書籍中可以發現它的蹤影。黃豆可以做成醬油、豆油,也能製成各種豆製品,包括豆漿跟豆腐,而由這兩種衍伸出來的產品更多,有豆皮、豆干、板豆腐、凍豆腐、臭豆腐等等,傳聞豆腐最早出現的時期在漢朝,說是煉丹時用滷水點豆汁發現。

那麼一顆顆圓滾滾的小黃豆,是怎麼變成水狀的豆漿,以及固狀的豆腐呢?早期要靠磨石,加一定比例的水,一起榨汁後再加工,現在有機器代勞,輕鬆簡便許多,這個步驟要過濾掉豆渣,豆渣可以做為動物飼料再次利用。因此如果按照加工順序來串連,黃豆是最原始的材料,泡水之後可以研磨成生漿,是黃豆初步產生的製成品,再來豆漿要煮過才能飲用以及二次加工,一種是煮的時候,豆漿最表面會凝結成一片薄薄豆膜,這就是豆漿的衍生製品之一。

豆腐粗細

攸關加工

另外一種是添加凝固劑,早期常用的凝固劑有石膏(Gypsum)、鹽滷(Nigari),後來增加了葡萄糖酸內脂(GDL)。石膏是硫酸鈣,為天然的礦物質,用它製出來的豆腐,質地比較綿密,也含有豐富的鈣質,一般人對石膏沒有好印象,在於不肖商人以工業級石膏製作,其實只要成分來自天然食用級就沒有問題。鹽滷是氯化鎂及氯化鈣,多從海洋萃取,成本較高,豆腐質地較粗,多製成板豆腐,至於葡萄糖酸內脂則比較適合做成嫩豆腐。

祕方配料 調製美食

豆腐的製程裡,點製滷水這個步驟很重要,比例在古時候通常被視為祕方,現在資訊發達,配方分享,尋常人家也都會做。調製好的滷水沖入煮好的豆漿中,先輕輕攪拌,讓它凝結成豆腐花,大約15分鐘,放到鋪著棉布的豆腐模具當中,再整個包覆起來、蓋上木板,以加壓機器施壓脫水,這就是板豆腐,壓榨到完全無水分就是白豆干,市場上常看的咖啡色則是經過滷汁滷過。至於讓部分人又愛又恨的臭豆腐或毛豆腐,是經過發酵程序製作,臭豆腐是加入發酵的滷水,促使植物性蛋白質發酵作用,毛豆腐則是取毛黴菌接種到豆腐上,經過發酵後表面會長出白色絨毛菌絲,一般的料理做法是煎炸,是安徽省黃山市當地的傳統名菜。

現在很強調非基因改造豆腐和豆漿,原因在於經過基因改造的黃豆非常強壯,不怕蟲、不怕農藥,所以產量暴增,但是卻有農藥殘留的疑慮,對人體會產生影響,因此可多支持台灣產非基改黃豆,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