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堂鐘聲】尋找失語年代的聲音

THE MERIT TIMES
文/湯崇玲
字級
收藏文章
32觀看次
文/湯崇玲

有人輕輕拽了我的衣角,叫我不得不回頭望她。十七八歲的小姑娘,綠色軍棉襖裡面另有件藏青色中式棉襖,還帶著鵝黃的領圈,下身是黑卡其布長褲,褲腳還露出一寸寬的鵝黃色運動褲邊,那是一九七○年代上海女青年流行裝束。

女孩來自金宇澄〈穿過西窗的南風〉,我跟她解釋之前已在專欄介紹過金先生,這次應該要換一位作家了。但想到她背後那些不能說話的人們,我無法拒絕。

故事很簡單,有點像張愛玲的〈愛〉。只是這次一句台詞都無,兩位上海知青省親後在開往大連的長錦輪上相遇,兩天的行程,兩人遠遠相望,卻從來沒有互相走近。「看」,是男孩許多無奈中唯一的解脫。

兩天後下船,男孩悵悵尋找女孩的身影,終於看到嬌小的她提著兩個沉重的行李走在前面,男孩想上前幫忙,但顧忌同伴的反應,他只能看。女孩愈走愈慢,停頓次數也愈來愈頻繁,突然間,她拉開旅行袋用力翻倒過來,兩大堆白花花的片狀物散落碼頭──是上海年糕,那分量是一戶上海人家定規購買量和多家親戚奉獻的總和,家人須將年糕切成薄片,一片一片攤在竹匾裡晾乾……

沒有上前幫忙使金宇澄內疚至今,與其說這是篇浪漫之作,我更以為這是作家最溫柔的悔改。

寫作時,金宇澄已是父親,他明白父母如何悉心捏塑孩子成人,然後恭恭敬敬地交給社會,他們是如何渴望孩子可以被善待!金宇澄帶著父親的心想那女孩,想那兩大袋年糕片,想自己的「見死不救」,想那個無法對異性輕鬆說話的失語年代。女孩永遠地消失在他的人生視角,但是,他回望,把那些數算不盡的情意書寫下來。

金宇澄的《回望》以非虛構方式記錄父母親生命,曾是共產黨情報員的父親,人生下半場卻花大把時間反覆寫著交代材料,作家說楊德昌電影中父親長時不動的寂寞背影,讓他想起自己的父親。文革最混亂的時候,金宇澄問父親為什麼不做工、不當碼頭工人,這樣他們家肯定就是安穩的無產階級──當時,他父親的工作是掃廁所。長久沉默後,他對兒子說:「我讀的書還是少,爸爸的局限性……」

為什麼要回望?

因為沒有回望就沒有全局,誰有在當下看透世局的智慧?不知所終的人們只能盲目跟隨。但回望使人重新看明白,這也是金父年老時之所以總是拿著放大鏡看二十四史,他也在回望。

作家很刻意地在作品中留下父親、母親與自己記憶參差的痕跡,為的是保留「尋找」的姿態。為什麼要這樣小心翼翼地尋找?或許是因為回望可以使人從混沌中爬羅剔抉、刮垢磨光,撿回時光迷霧中的珍珠。

作家不只寫父母親,他也寫悲憫孩子的毛老師、為年輕人製作白皮吉他的老樂師老楊,保有良知的知青小南、在良心責備下陷入瘋狂的老莫……

人們慣常以為,隨著時日流逝只有「剛強粗礪」的才能存留下來,但《回望》提醒我們,在那失語年代中還有一些柔軟的、美麗的聲音,要繼續歌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