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巴金森氏症 專家籲每周2至3小時運動

THE MERIT TIMES
王淑芬
字級
收藏文章
567觀看次
巴金森氏症是神經退化性動作障礙疾病,多名醫生示範及鼓勵病友要多運動。圖/高雄聰動成長協會提供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巴金森氏症是神經退化性動作障礙疾病,患者有動作遲緩、僵硬及步態平衡不穩等典型動作表現,統計台灣有近8萬名患者,他們同時有焦慮及認知功能障礙的症狀,專家建議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或75分鐘的高強度運動,以延緩症狀發生。

4月11日是「世界巴金森日」,為提升社會大眾對巴金森氏症的認識,並鼓勵患者積極參與運動,台灣動作障礙學會與社團法人高雄聰動成長協會邀百名病友於今(4/14)日齊聚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南館參與「作伙來打拳、戰勝巴金森!」活動,並鼓勵病友打太極拳等運動改善症狀、提升生活品質對抗病症。

台大醫院醫師林靜嫻、高雄長庚醫院副院長林祖功等人,透過醫師對病理的解說,讓病友及家屬更了解巴金森的治療。

台灣動作障礙學會林靜嫻理事長表示,至今雖無法治癒巴金森氏症的方法,但是只要病友透過規律服藥、積極運動、正向情緒與積極的態度,可以有效改善症狀並延緩病情惡化。

「運動」是巴金森氏症患者的最重要輔助治療方式之一,專家建議患者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或75分鐘的高強度運動。

圖/高雄聰動成長協會提供

長期致力於巴金森氏症患者服務及權益促進的高雄聰動成長協會鼓勵患者走出家門、積極參與,以戰勝巴金森氏症。

家住在高雄的病友趙女已經罹患巴金森氏症5年多,她透過不斷的運動及社團活動,還加入鼓樂打擊社團,透過活動增進社交活動,也在打擊樂的過程中,持續精進手腳的靈活動,以延緩肢體僵硬的進程。

醫生提醒,神經退化性疾病需要醫療專業人員追蹤以及衛教指導,臨床除了藥物治療之外,更需要許多非藥物的治療以及醫療資源輔助幫忙。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