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廣場構築《林木林》 邀民眾漫遊類比森林

THE MERIT TIMES
曹麗蕙
字級
收藏文章
48觀看次
《林木林》內部圖。圖/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台北市立美術館廣場,出現一片森林?北美館主辦的第11屆「X-site計畫」今(11日)開展,跨領域團隊「感想工作室」,從繁茂枝葉相互疊襯的想像之中汲取靈感,由25座不時微動的樹柱,及一片幾近無重量的黑色網布屋頂,將森林的意象與細碎光影,轉化為動態建築空間《林木林》,邀請觀眾遊走於一片透過類比自然而幻化出的森林。

感想工作室的成員為鄭皓鍾、邱元甫、張博允、陳思安、黃郁慈,皆為建築專業,現居於歐洲、日本與台灣各地。

鄭皓鍾表示,作為一個跨國、跨文化團隊,藉由圍繞概念的自主性,發展、深化的創作方式,打造廣場上的這片森林,「幾乎無重量感的輕透覆蓋,以及微微隨風晃動的樹柱,在這些開放感和自然感受的要素背後,其實有一個更加純粹和基本的建教目的—如何在不進行破壞和改造這片廣場下,盡可能呈現大而完整的建築場域,而這也使得這座森林呈現一種原始神廟的影子。」

樹柱由木頭的直交集成材(CLT)以強化螺栓與五金組件接合而成,在其中創造了一個多向的異質性場域,除允許風、光、水進入內部空間,訪客在這座「森林」中也能深入漫遊,或穿越或停留。柱體也將隨著風力、雨水甚至人群的觸碰等外力,而產生微小的搖擺與轉向,伴隨著光影於通透針織網布中游移的過程,呈現出層次多變的移動風貌。作品也希望將觀眾從複雜的城市環境中切分開來,建構出一幅漫步在本未存於此地的森林場景。

鄭皓鍾分享,團隊藉由這種自然而然擺動於異質感和可能性,試圖緩解建築與藝術發展至今,所形成的擁擠與過度論述,「我們嘗試打開新的縫隙,這是我們目標和動力來源。」

北美館表示,X-site計畫更以北美館館藏作品——郭雪湖《圓山附近》為靈感,推出公眾系列活動《森華計畫》。以畫作為軸心、共學走讀為起點,邀請三位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從視覺表現、聲音創作和身體感知等藝術視角,拓展《林木林》類比森林的概念。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